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引领, 教育赋能 “强国行”团队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6-19 15:33:06

一、背景与目标:立足教育强国使命,服务区域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文化管理系教工党支部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服务社会的核心要求,以“党建引领、教育赋能、文化铸魂”为主线,依托高校专业优势和党员先锋力量,探索“党建+教育服务”融合模式,聚焦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痛点,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区域教育资源匮乏、产教融合不足、文化传承乏力等问题,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整合党建思政、教学科研、产教融合等资源,形成“需求导向、项目驱动、多元协同”的服务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文化链深度融合,助力地方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二、实践举措:多维赋能,打造教育服务生态圈

(一) 党建引领:筑牢校地协同育人根基

文化管理系党总支与朱墩村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搭建“田间大课“非遗传承基地”大平台,携手开展乡村大思政,共享、共建、共赢,持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在总支书记的带领下,教工党支部联合学生党支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与学校大思政育人平台有机结合新路径,在文化艺术创作、文化艺术服务乡村、文艺教育实践等领域与朱墩村展开共建,以“贤美田园研学村”为主题的10项共建项目,惠及师生群众200余人次

如支部教师李平带领学生开展“墙体彩绘赋能乡村振兴”计划,通过非遗活化与思政教育“双效融合”,进行文化传承创新,在朱墩花海开展“美丽乡村墙绘”项目,中国故事、乡村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通过“彩绘里的中国故事”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调研村史、访谈老党员,将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转化为彩绘素材,形成“行走的思政课”。相关成果获《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并被列为省级美育实践基地。构建了“乡村大课堂、田野大思政”实践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鲜活的“朱墩样本”。李平老师的研究成果也获得上海市普教党建研究三等奖。

乡村振兴服务实践_20250619151833

乡村振兴服务实践_20250619151833



(二) 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支部教师孙林率领教学团队,联合长三角地方文旅企业,以南宫地区非遗戏曲文化为蓝本,创作沉浸式短剧《南宫谣》。该剧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仅弘扬了几位主人公心怀家国天下的大善大义之举,也传递出正向的三观和浓郁的人文情怀,给当下浮躁的社会注入一股“新风”的力量。该项目首创“剧目制作+实战教学”模式导演、编剧、舞美设计、新媒体运营等环节均由文化管理系师生团队完成,覆盖戏剧影视、艺术设计、文化产业管理3个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47名。

短剧在南宫大剧院公演12场,网络播放量突破500万次,带动旅游收入增长15%,获评“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学生通过项目实战掌握市场调研、IP开发、数字化传播等技能,实现“课堂与职场零距离对接”。通过该项目实现了跨学科育人和产业反哺教学,达到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

产教融合实践服务区域经济发展_20250619152115

产教融合实践服务区域经济发展_20250619152115



(三) 精准服务:构建教育振兴矩阵

1. 美育沁润”专项行动

在系部党政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支部教师助力“大思政课护航与美育教育浸润”同向同行培训班顺利举办。该论坛由长三角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主办、上海市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上海市高职高专课程思政与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由文化管理系与北京中教中育教育科技院合作承办。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支部书记傅冰及党员教师颉鹏做了课程思政建设分享及交流。培训会共吸引来自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及我校师生近百人参加,整个研讨培训活动紧紧围绕大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美育教育的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美育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为各位学员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指导。

此外,“非遗进校园“创意创新竞赛”等活动,提升美育教育成效,惠及学生千余人如在文管系承担的《首届百事杯上海大学生电竞邀请赛项目》中,支部党员李平、孙林老师与系部电竞实践课程结合,联合长三角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与赛事, 30余名学生获奖,组委会为评选获奖作品开展数字版权登记认证,强化大学生的版权保护意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着力推进高校大学生数字文创作品的创作和推广。学生反响热烈,获得中新社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

2. “大思政课”品牌建设

课程开发方面支部党员教师编写专业教材4部,开展在线课程建设6门,将地方红色资源、非遗技艺VR技术等文化、数字元素转化为思政育人素材。实践拓展方面,支部开展访企拓岗探VR,文化赋能共育人”等实践活动沉浸式实践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艺术和文化知识。同时,探索VR等数字技术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应用,也为文化管理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

大思政论坛交流_20250619151900

大思政论坛交流_20250619151900



三、成效与影响:教育赋能区域发展“立体答卷”

首先,文化管理系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三支教学团队获得上海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团体赛一等奖。专业课程实践案例——VR虚拟仿真实践项目获得全国商科教育教学实践大赛一等奖。其次,思政育人成果丰硕依托“田间大课堂”“非遗传承基地”等实践平台,学生提交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报告百余篇,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十余项。二门课程获得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团队及示范名师,形成“专业实践+价值引领”的育人范式。此外,社会效益持续扩大通过乡村振兴服务,促成签约了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共建项目,加快进入“教育创新+乡村振兴”融合推进的新阶段,极大地提升了我校在区域文化服务领域的知名度。支部获评2024年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创建单位,经验模式被上海20余家高校借鉴推广。

课程思政示范团队_20250619151943

课程思政示范团队_20250619151943

教育教学竞赛一等奖_20250619152005

教育教学竞赛一等奖_20250619152005



四、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上述实践探索经验表明,党建联建机制创新,有利于打破校地壁垒,从而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需求对接-资源整合-成果转化”闭环。另外,文科技赋能区域发展使得非遗活化、乡土美育、数字技术激活区域文化内生动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支部将在未来三年内建成2~3“乡村振兴及区域发展服务站”,进一步深化“高校-政府-企业-乡村”四维协同机制,打造全国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示范样板。



责任编辑:傅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文化管理系教工党支部开展党建引领, 教育赋能 “强国行”团队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的创新实践活动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