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上海财经大学“行走的书记双师课”杨浦滨江开讲

发布时间:2025-05-12 14:54:36

在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5月5日对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和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一周年之际,为更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守正创新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民城市理念,为人民城市建设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5月9日,上海财经大学精心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行走的书记双师课”。此次活动分为实践考察与现场教学两个环节,从多个维度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11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鹏程,校党委副书记周国良,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曹东勃,上海财经大学附属杨浦区国安路小学校长卞松泉,“老杨树宣讲汇”成员、杨浦区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刘伦峰,校教务处处长夏纪军、出版社社长黄磊、基础教育集团主任王晓露,以及思政课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结对共建”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代表等近5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拓宽思政课“大阵地”,强化实践体验

此次教学活动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为契机,充分利用杨浦区作为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的地域优势和丰富教学资源,为“大思政课”建设拓展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12

当天下午,师生们漫步于杨浦滨江,共同开启一堂融合式、沉浸式的“行走思政课”。这种以青年群体热衷的“city walk”为载体的创新形式,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了有机联动;能够帮助师生到实际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特别是直观感受杨浦区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创新治理模式、对人民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城市空间的优化利用。

13

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师生们深入了解人民城市理念的丰富内涵。其间,工作人员细致讲解,师生积极互动交流,真切体会到上海“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意蕴,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发展紧密结合,极大增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14

打造思政课“大师资”,凝聚育人合力

15

“大思政课”建设离不开强大、多元、专业的师资队伍。此次活动,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鹏程带队,创新升级“书记双师课堂”教学模式。他深情寄语师生,了解人民城市历史、传承人民城市精神是上财师生的一堂“必修课”;融入人民城市建设、助力人民城市发展是上财人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人民城市的理念和精神润泽着上财学子成人成才,上财人也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托举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未来,上财将不断深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让上财学子更深入、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上海建设和发展人民城市的伟大实践,传承并深化上财人与上海的“双向奔赴”。

16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杨浦区国安路小学校长卞松泉老师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展开分享。他结合数十年在教育一线工作的经历谈到,优质教育是人民城市的美丽风景,没有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不会有人民满意的城市。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首位,与儿童结伴式成长,同时让教师有获得感幸福感。

17

“老杨树宣讲汇”成员、杨浦区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刘伦峰,这位对杨浦发展变化如数家珍的退休党员,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与人民城市建设》为题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杨树宣讲汇”回信的前前后后,为师生们带来关于人民城市理念在上海杨浦落地生根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感悟。

29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姜国敏老师依托个人成长、学习与教学经历,向同学们讲解杨浦滨江永安栈房、明华糖仓、绿之丘、人人屋驿站等标志性建筑的前世今生,分享杨浦区在城市更新、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巨大变迁,以及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的鲜活实践。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民城市建设者、人民城市理念践行者走上思政课讲台,分享他们的经验、思考与见解,让学生们近距离感悟新思想新理念的实践伟力,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也提升了教学深度与广度。

树立思政课“大格局”,推动协同发展

此次活动特别邀请校基础教育集团,沪上三所与上海财经大学“结对共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代表,共同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之路,树立思政课建设的大格局大视野。

18

校基础教育集团主任王晓露老师以《上海财经大学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实践》为题展开分享。她表示,上海财经大学以发展附属基础教育事业为契机,坚持以一体化育人理念为指引,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创设思政情景场景。通过构建红色财经文化育人矩阵,创新多元行走思政课堂,引领各学段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19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长生老师认为,办好“大思政课”要构建“大课堂”,让思政教育“活”起来,着重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云端思政课堂;要建强“大师资”,让思政队伍“强”起来,整合力量,形成专兼职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团队;要形成“大合力”,让思政教育“实”起来,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20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鲁学军老师认为,“大思政”概念的提出实质是为了完善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要加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联动,通过参访红色场馆带领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和奋斗成就,形成大课堂大平台;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邀请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代表进校园进课堂,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1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乐晓蓉老师介绍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结合工业特色和工匠育人传统,将思政教育与工业元素深度融合,打造“AI技术赋能、思政价值引领、五维空间联动、工业文化浸润”的AI赋能“思政+工业”教学新模式,形成“场景感知—具身体验—意义建构—行为养成”的学习内化链条,推动思政课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深度转化,显著增强学生家国情怀。

这种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和结对互动,以高质量结对共建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不仅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为“大思政课”建设汇聚了多方智慧,拓展了发展思路。

完善思政课“大评价”体系,激发学生活力

22

活动现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丁晓钦老师宣布2024年度“思政学习先锋”“思政实践先锋”名单。这一荣誉评选活动不仅是上海财经大学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关于实践育人的战略部署,也是抓好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3.0方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落地的具体举措。

为积极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科学评价体系,今年学校特别增设“思政实践先锋”奖项,与“思政学习先锋”荣誉共同构成了“理论学习+实践育人”的双向评价体系。通过表彰在思政课学习和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将思政课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

23

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曹东勃,校教务处处长夏纪军为获奖同学颁奖。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人勤奋努力学习的认可,更是对全体学生的激励,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思政课学习氛围。

“思政实践先锋”代表、2023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黄心怡在发言中说到,自入学伊始,她在思政实践活动中不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特别在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中将理论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致力于帮助更多人;同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彰显当代中国青年敢于担当的形象。

“思政学习先锋”代表、2022 级数学-经济双学位学生刘希凯在发言中谈及,入学时的“开学第一课”点燃了他学好用好思政课的热情,他自觉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认识到思政学习不能停留于书本教条,而应坚持问题导向,在追问与探究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将对真理的追求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热情。

实现思政课“大合力”,丰富教学成果

24

一年来,为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小落实,上海财经大学整合校内外资源,于近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高校“大思政课”创新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论文集》。校党委副书记周国良老师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黄磊老师为两本新书揭幕。

25

黄磊老师在发言中强调,这两部新著的出版是我校在创新性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方面的生动案例,充分体现了我校在理论研究领域的探索深度和学术创新力。未来,出版社将继续秉持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宗旨,以打造学术精品为核心目标,着力推出更多具有理论高度、学术深度以及实践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力作。

26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洋老师同大家回顾2024-2025学年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年度成果。同学们在实践教学场点的照片、感想和文字记录,展示了学校思政课教学在帮助学生领会人民城市理念方面取得的丰硕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是校内外各方协同合作的结果,取得了善用“大资源”、汇聚“大合力”的成效,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载体和有力的实践支撑。

27

现场教学环节由曹东勃老师主持。

28

此次“行走的书记双师课”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拓宽“大阵地”、打造“大师资”、树立“大格局”、完善“大评价体系”和实现“大合力”成效,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创新范例。该活动不仅引导学生切身体验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人民城市建设发展的成就,明确自身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肩负的使命,还有力推动“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激励着广大上财学子为人民城市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李京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