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自强不息 伟业流长:纪念钱伟长先生诞辰112周年

发布时间:2025-10-10 08:02:35

自强不息 伟业流长:纪念钱伟长先生诞辰112周年

上海大学 2025年10月09日 21:14 上海

钱伟长先生

我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更是深受我校师生爱戴的老校长

今天是钱伟长老校长诞辰112周年

我们怀着无限怀念

追忆他的音容笑貌

传承他的赤子情怀

20251097时,上海大学纪念钱伟长先生诞辰112周年暨上海大学国旗卫士班主题升旗仪式举行

2025109日的晨光中,上海大学师生将满载敬意的鲜花,敬献于钱伟长老校长的雕塑前


中小学师生在钱伟长纪念馆沉浸式感悟科学家精神


中小学师生在钱伟长先生雕塑前合影留念

钱伟长是一位通澈的爱国者,一位通达的科学家,一位通识教育家,一位通才跨界者。

      他把自己的前途深深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正是这种大气魄、大格局,才造就了这位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大成就、大智慧。

通澈:爱国者底色

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世家,尽管家境贫寒,但钱伟长从小勤奋好学。1930年他以语文和历史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目睹国家危难、日寇入侵,他立志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决心弃文从理,毅然转入物理系学习。1939年8月,钱伟长与郭永怀等9位西南联大同学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费生,1940年1月在上海集合乘船转加拿大,但大家在船上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允许他们在横滨停船时登岸游览,他们非常愤怒: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他们绝不接受敌国签证,于是全体人员携行李下船返回昆明,第二年夏天才重新赴加拿大学习。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师从著名应用数学家辛格。

194210月,钱伟长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典礼后留影

1946年,钱伟长谢绝冯·卡门的挽留,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以“久离家园、怀念亲人”为由,冲破阻力只身回国,到母校清华大学担任一名普通教授。他曾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虽然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

1956年,钱伟长参与制定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即“十二年科学规划”,他提出的专业计划包括原子能、导弹航天、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唯独没有自己的专业:力学和应用数学。面对“钱伟长怎么不要自己专业”的质疑,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通达:科学家本色

科研创造是他生命的本色。1947年钱伟长针对受均匀压力的固定薄圆板,用中心挠度为摄动参数导出摄动解,发明了流传于世的钱伟长方法1951年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他研究提出的有关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参数摄动解法,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称之为钱氏摄动法。1956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1964年,钱伟长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广义变分原理,导出壳体的非线性方程,广义变分原理享誉世界。作为理性力学的推动者,1979年为促成中国力学学会成立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钱伟长亲自担任组长。专著《穿甲力学》获1998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钱伟长还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声誉,先后当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赖尔逊学院院士,进入美国名人录、英国剑桥名人录等。

钱伟长生前说过:即使在我生命中最艰难的时期,也没有倒下,依然乐观向上。”1958年至1966年,钱伟长编写了约600万字教材,审稿约300余件,艰难条件下依然通过各种渠道将科学成果贡献给国家,成为爱国的无名英雄。 

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正如钱穆先生所言,这种精神和力量不是别的,它就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精神。

通识:教育家角色

钱伟长自身得益于家学传承,受益于文理融通,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典范。他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倡导人文教育、和谐教育、体育和美育。1977年以后,他赴祖国各地作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

1983年,古稀之年的钱伟长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又回到他最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倡议的“拆掉四堵墙”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

以国家需要为导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优良传统道德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主旨的三观教育贯穿钱伟长的德育理念。他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我们中国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应当用高尚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通才:跨界者特色

钱伟长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从文科到理科,从力学到应用数学,从物理到教育再到社会活动,他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卓越贡献,是一位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通才跨界者。其秘诀在于对国家兴亡、社会进步有着深沉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正如他经常说的:“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

钱伟长忧国忧民,情系苍生,南到西沙群岛、北到漠河,西到新疆,无不留下他奔走忙碌的身影。他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导向,对于知识的吸收和积累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而是海纳百川,厚积薄发,善于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1957年后的20多年间,他与清华园里的科学家们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应李四光要求研究测量地引力的初步设想措施;为国防部门建设防爆结构、穿甲试验、潜艇龙骨计算提供咨询;为电缆厂提供从未发表过的电缆强度计算方法与公式;为人民大会堂眺台工字梁的稳定提出方案;为北京工人体育馆提出网络结构设想和计算方法;为北京火车站屋顶边框强度设计提供计算方法;与工人们一起建立起了热处理车间,还设计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床。1980年参观福建马尾港时,钱伟长建议在对岸水中堆积卵石,束水攻沙,解决了马尾港泥沙淤积问题;建议用分级提水的方法解决定西地区的干旱问题,提出“以水发电、以电提水、建设灌区、兴办粮仓”的扶贫方案;在甘肃白银和金川新建矿区,明确提出“超产留成,进行原材料深加工,带动地方乡镇经济发展”,使金川变成了河西走廊东段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钱伟长凭借深厚的物理学基础和汉文化根底,在1985年独创了“钱码”。“钱码”以高速易学闻名于世,为IBM机所采用,并获得1985年上海科技发明奖。

钱伟长撰写的关于钱码A韵、AI韵、AN韵等的手稿影印件(上海大学档案馆藏)

他积极为国家制度建设建言献策,1953年钱伟长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80年后,钱伟长相继被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和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副主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等。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2010年钱伟长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予他的评价,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钱伟长先生的教导

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校长的话》(1990)

大学应该是做到,使学生从必须教师教才能学,到用四年时间培养自己能学,不用先生教。我相信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学生,将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一样能学。”——《谈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与学》(1997)

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使他能在众多复杂的环境里、在不同的条件下,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这个学科的开拓能力,懂得分析矛盾、抓主要矛盾的能力。对一个研究生来说,是要到科研的第一线,到实践中去锻炼。”——《谈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与学》(1997)

一个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学习,而且要有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勤于思考,多想问题,不要靠死记硬背。这样,你一辈子才会是不断进步的,永远向上的。”——《谈学习方法》(1985)

建立科教创新意识的培养机制,应该是我们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使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进入社会,在工作中创新、改革。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国家就会兴旺,社会就会大步前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1997)

《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钱伟长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2

对于每一位上大师生来说

钱伟长这三个字不仅是一个名字

更是一种精神

一种信念

深深融入了血液里

化为上海大学这片沃土上

引领我们开创未来的灯塔

素描作品:《钱伟长》,创作者:闻俊、季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百年上大,伟业流长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

最高的致敬是奋进

上海大学将传承好

钱伟长先生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教育理念

砥砺前行

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学习时报》、钱伟长学院、图书馆、档案馆、理学院、上海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学校、往期推文

文字:戴世强、黄涛、张小茜

素描:闻俊、季哲

责编:吴明明


责任编辑:上海大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