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支部书记受邀分享数智时代专业群建设经验
7月22日,教工支部书记王华杰教授受邀为山东省某高等职业院校中层干部培训带来了一场数智时代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主题讲座。

王华杰教授应邀作《数智时代专业群重构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题报告,讲座持续两个半小时,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为主线,系统回应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群如何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质量如何评”的核心关切。
王华杰首先从“产业数字化图谱”切入,用三组数据揭示变革紧迫性:山东省“十强”产业中78%的岗位技能需求近三年发生迭代,数字技术渗透率年增21%,而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平均滞后2.8年。他提出“专业群建设的本质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动态耦合”,并展示了其团队研发的“产业需求—能力标准—课程体系”三元映射模型。该模型已应用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国家级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通过对接上海“3+6”产业集群实时抓取1796家企业岗位需求,形成包含12类数字素养、37项核心技能的动态能力清单,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季度微调机制。

针对“教师数字施教能力不足”的痛点,王华杰分享了“三阶赋能”路径:基础层依托教学创新团队开展数字工具工作坊;进阶层推行“企业工程师驻教”制度,累计引入52名上汽集团、蔚来汽车技术骨干参与模块化教学;创新层建设“数字孪生工厂”虚实一体实训基地,开发47个典型生产案例,实现85%专业课程在真实产线环境中完成教学。
在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环节,王华杰重点解析了“平台+模块+方向”的弹性学制设计。以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前三个学期搭建“数字基础+设计基础”平台课程,第四学期依据学生画像分流至“智能产品设计、数字创意设计、CMF设计工程”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嵌入企业真实项目。
面对“如何评价复合能力”的难题,王华杰提出了“数字画像”系统。该系统整合学习行为数据(占40%)、项目成果数据(占35%)、企业评价数据(占25%),生成学生“能力雷达图”。
讲座尾声,王华杰以“三个坚持”寄语学员:坚持需求导向的动态调整、坚持技术赋能的教育创新、坚持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该报告提供了“理念可借鉴、路径可复制、标准可落地”的系统方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