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员
党建引领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索
2023-03-16 14:58:37 ​李锦红

一、案例简介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法宝,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特色。在两学一做的背景下,国务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工作,坚持以理论学习为引领,推动党建工作上台阶。2017年初,国务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党员自发成立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学习研究小组”(后更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小组”)20175月起,国务学院党委整合前期工作基础,统筹谋划学生党建做新做深做实的工作布局,成立了党建思政网络文章创作工作室(以下简称 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三年来,在线上开辟了学习路上党员新声原创专栏,在线下举办了体系性的学习活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夯实了党员理论学习基础,筑牢了理想信念长城。

二、案例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党建工作

1. 互联网技术使得学生认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形式由中心扩散向网状扩散转变;信息传播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信息内容呈指数型增长,在海量增长的同时又变得碎片化、快餐化。以上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极大扩展了信息交换的跨度、频度和深度。同时网络具有的身份隐匿性对年轻的大学生尤其具有吸引力,大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利用网络探索和获得信息。互联网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传播信息、进行价值观交流与重构的主要阵地。并且大学生在通过互联网进行认知时,往往倾向于获取与自身背景、认知习惯、思维立场相似的信息,并在“信息茧房”中不断强化立场认同与自我论证。

2. 党建工作抢占互联网舆论高地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认知的主要方式时,传统主流媒体,包括报纸、广播以及电视媒体等,因为其固有的局限性,而受到极大冲击。但互联网媒体的特点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加之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对其信息的监督成为难题。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虽多,却未必能了解事实的全部真相,容易被一些精心制造的观点左右。这个时候大学生的党建教育一定要抢占互联网舆论高地,起到思想引领作用,一方面,不让学生因偏听偏信而陷入错误的立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碎片化、快餐化的网络阅读习惯,培养其深度思考、辩证思考的能力。

(二)传统网络党建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国务学院在推进成立工作室的过程中,通过调查比较发现,传统网络党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重形式、轻内容。不少党建网络平台发布的内容单一、重复,新闻动态多转载近期党和国家的新闻事件、上级部门及学校党委的要闻等,不少内容都为“炒冷饭”,缺少新鲜感,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较低。二是重线上、轻线下。党建网络平台的建设若缺少实践支撑,一方面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也会使得线下活动的社会实践逐渐成为线上内容的附庸,线上发布与否与线上关注度成为评判线下活动的主要标准,从而使线下活动的凝聚作用、探索作用有所褪色。三是重发布、轻交互。不少党建网络平台在信息沟通、联系群众方面做得不够充分。长此以往,师生对党建网站的热情将逐渐降低。

(三)新时代网络党建的创新性

国务学院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应该在工作室的建设中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内容为主,创新党建形式

内容是党建网络平台的根本,只有在内容上下功夫,才能使党建网络平台有吸引力、生命力。在内容创作上应该兼具理论性与可读性,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内容创作还要具有引领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严守政治底线,追求政治高线。互联网是党建网络平台的重要属性,要利用好这个优势,创新网络党建的形式。

2.扎根线下,聚焦线上

党建网络平台的建设应该积极开展线下学习活动,与线上活动互为补充,为线上党建引领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索活动提供素材支撑,确保理论学习宣传的内容贴近党员实际,做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3.师生互动,让师生党员做党建网络平台的建设者、参与者

党建网络平台建设,在内容上应积极与师生合作,向他们约稿,把师生创作的具有思想性、引领性的文章挑选出来通过网络进行分享,扩大影响力;在建设中要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回应党员群众的诉求。

三、教育过程

工作室在日常运行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推动国务学院相关工作。

(一)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强化组织制度保障

1)跨师生的组织运行方式,将师生党员骨干凝聚起来,发展成为工作室的核心成员。成员们在学习、研究、宣传的过程中,对于理论章程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但工作室不应当只局限于成员内部的自娱自乐,也不应当只对师生党员进行理论宣传,而应当以全体师生作为受众来开展工作。因此工作室面向全校师生党员公开征稿、约稿,引导党员勤于思考、积极发声,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对理论的精准把握来开展理论学习引导和宣传工作,希望通过宣传让群众对党更向往,让党员信念更坚定,让支部组织更有力。

2)工作室的发展得到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支持与指导。在学院党委支持指导下,工作室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在制度上给组织运行予以保障。学院党委书记直接统筹负责“学习路上”与“党员新声”两个线上专栏的建设,学院其他领导也多次以座谈等形式现场指导工作室的工作开展;建立文稿审核机制,通过“作者自查—支书初审—学生党建指导教师审阅”以及“专业教师审阅—分管领导审阅”发布,重点审查文章的政治导向、学术规范、思想内涵以及传播效应等内容,严守政治底线,确保文章质量;学院为工作室的发展提供场所、资金等多方面的专项支持。在工作室的组织架构上,学院党委副书记总体负责日常工作,学院组织干事、思政教师共同协助,统筹各个支部党员,建立起了跨支部的党建文宣工作模式。

3)在政治导向上严守红线,是党建宣传工作和理论学习引导的首要标准。工作室旨在不断增强党员“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弘扬主旋律、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习内容上,以党章党规等内容为基础,对最新的理论热点实时学习和讨论。在召开党的十九大、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一些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上,工作室也组织了专门的纪念学习活动。

(二)创新学习内容形式,拓展宣传手段载体

工作室坚持“学思践悟”相结合,扎根线下聚焦线上,不断创新学习内容形式,努力提高学习实效。在微信平台上,工作室推出“学习路上”“党员新声”系列专栏,重点发布师生党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解读和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线上专栏初具影响,共发表原创文章130余篇,引起了校园内外党员群体、新闻媒体的关注,专栏成员还接受了东方卫视、上海新闻综合频道的采访,部分专栏文章还被推荐参与上海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喜迎十九大”主题征文活动。

对比2017年与2020年的工作室供稿情况,可以发现有三大明显改进。一是供稿范围扩大。供稿的教工党支部从原来的四个教工党支部扩展到了六个教工党支部,实现了学院、研究院教工党支部的100%参与,供稿人从以青年教师为主逐步变为由老、中、青教师共同组成;另外,工作室还主动联合交大“青马学校”共同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来自19个院系的27篇投稿。二是供稿数量增加。工作室发布的全部文章中,专业教师稿件的比例从20% 提升到了将近40%。专业教师的供稿频次从每两周一篇原创文章提高到每周一篇原创文章,以尽可能满足研究生的阅读需求。三是供稿质量的提升。教师供稿文章被报刊录用转载的数量从3篇增加到了8篇。供稿的主题随着参与教师的增加不断丰富、更加全面。工作室也积极开展线下学习活动,与线上活动互为补充,比如,开展的实地调研、理论学习沙龙以及党员微讲堂等活动,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又帮助学生做到了知行合一。

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刘自成,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副部长郭建军曾参加工作室“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会并给予高度评价;前驻德大使梅兆荣先生为党支部讲述大国外交;学院名誉院长熊光楷上将为学生党员讲授专题党课;与江川路街道办事处合作共建党建实践基地,邀请歼击机飞行员徐永康讲述中华飞天梦,邀请“航天老将”方国隆老师做事迹分享;推动多个支部积极申报“共行计划”,赴云南洱源、嘉兴南湖等地开展共建活动;组织学生党员集体观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等。

(三)整合学院学科优势资源,共推学生党员深入实践

1)工作室立足专业特色,整合学科资源,以国务学院众多智库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为依托,获取当代中国改革实践的最新素材,提供丰富的实践调研资源,在已有的云南洱源丰源村,上海的江川路街道香樟家园、瑞金二路网格化治理中心、黄浦区党建服务中心共建学生党员活动基地的良好基础上,又与上海徐汇区康健街道、漕河泾街道新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党员读懂中国提供素材支撑,让党员感“改革在身边,开放在眼前”。

(2)在工作过程中,工作室注重发挥教工支部的理论优势和先锋作用,引导理论 名师带头撰写刊发理论学习文章,特别是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大政方针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多次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等重要媒体上刊发。国务学院教师多次向中央有关部门递交资政建言,一些教授多次入选上海市和上海交大的中央有关精神宣讲团成员,学院党委邀请这部分理论素养较高的名师对工作室进行指导,邀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家宣讲团成员胡近、彭勃、陈尧等为全院党员做专题报告,为工作室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宣传工作把握方向、提供指导。工作室也充分调动学生支部的积极性,记录学生党员日常所思所想,传递国务学院学生党员的心声。最终形成师生合力,实现师生共同参与,激发党建研究活力。

工作室在推动国务学院学生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上台阶以及学院师生党支部的党员教育管理质量提升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另外,还直接取得以下成果:

①  获评教育部思政司网络育人精品项目;

 原创网络文章已结集出版,书名为《新时代 新青年———党建思政文宣成果集》;

 工作室学生党员接受东方卫视、上海新闻综合频道采访,积极传递青年学生党员的所思所想所悟。

四、总结反思

在工作室的建设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网络党建首先需要关注内容,只有把内容做好做足,才能发挥好文宣工作的引领作用、辐射作用;其次要创新党建文宣形式,既要发挥好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又不能刻意追求网络化,要做到扎根线下聚焦线上。要加强互动,不能把党建网络平台仅仅当成信息发布平台,而要加强师生党员的参与感,让师生撰写的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的文章作品能够通过党建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扩大影响力。结合工作室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延伸、深化党建网络平台的建设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运用网络技术建设智能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关注师生心声,密切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联系

1.关注用户需求,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党建文宣要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切实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善于运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新鲜语言,提高学生对党建工作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2.根据学生的使用习惯,有针对性地推送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提高党建工作的灵活性针对学生思想活跃但社会经验不足的现状,党建网络平台应该发挥引领作用,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政治信仰坚定、知识丰富的党员。党建网络文宣平台要认真对待各种诉求,主动回应广大党员关心的问题,提升党组织的服务效率,扩大党建服务的覆盖面,永葆党组织的生命力。

(二)运用网络技术掌握思想理论宣传的主动权,主动感知引导,提升党的政治影响力

1.主动感知舆情,健全防控机制

互联网背景下,从众化、超现实化和隐匿化的认知趋向使得党建工作处处面临挑战。首先,要建立主动感知的安全防控体系,以教育引导为目标导向的防控模式。在保证舆论公信力、信息合法公开、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将党建文宣网络平台建成遏制网络谣言和非法信息传播的阵地。其次,研究制定应急处理安全保障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应急事件处理的组织流程,并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培养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2.加强思想引导,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思想引导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首先,增强党建文宣平台的公信力,加快更新速度,正确引导师生中的舆论,加强师生党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其次,不断丰富线上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合理利用新媒体,使党建工作方式由单一的从上而下传播转变为多元交流,增加党建文宣平台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建设网络舆论 的前沿阵地。再次,提升相关党建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打造一批兼具专业素养和网 络新媒体知识的“网络辅导员”,监测舆论实况,主动发声,引导思想意识在主流价值观范围内健康发展。最后,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和民族自信,提高其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使其理性地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 客观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观点。

(三)规范的制度是网络党建能够行稳致远必不可少的条件

党建网络化,并不是要完全脱离甚至放弃传统党建工作的程序和模式,而是对党建载体的创新。党员通过网络探讨支部生活时,如何克服网络虚拟化带来的挑战,把网络传播的便利性与党建工作的规范性相结合,是必须考虑和完善的环节,只有如此,网络党建才不至于变样,才能扬长避短。

案例作者:李锦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
中心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