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小南、小晨和小星入学时皆为家庭经济困难生,都曾因经济原因,面临过一系列发展问题。
小南,博士生。该生年龄偏大,刚入学时,他常感慨学业、生活压力很大,担心博士学习无法正常毕业等,更担心这几年博士生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熬不过去,曾陷入沮丧、焦虑情绪。
小晨,硕士生,母亲失业。入学时在与我的谈话中提到,希望有机会去国外交流或留学,以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科研动态。但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她表示这个愿望暂时只能是愿望,将来工作后如果有机会且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再去实现学生时代的梦想。
小星,本科生,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母亲在其高中时去世,家中共四个兄弟姐妹,主要经济来源为父亲务工所得。此外,该生汉语和英语基础较差,刚入学时学业和经济压力非常大,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不太自信。
二、案例分析
以上三名学生所遇到的困难代表了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生在校期间可能面对的一些共性问题,表现为经济压力大、学业困难、心理焦虑、发展受限等。这些问题通常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如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可能会导致学生陷入不良循环。因此以上问题的实质是如何通过有效的精准资助体系,在解决经济压力等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信自强自立,打破原生桎梏,实现逆光飞翔。
(一)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树立自信
小南刚入学时常常因为经济压力而在婚恋问题、科研进展、博士毕业等相关方面产生焦虑情绪。同时,他的科研生活较为枯燥,长期与古典文献打交道,社交活动较少,缺少情绪宣泄渠道。我明显感觉到他在博一下半年里有强烈的沮丧情绪,对科研的热情和自信也明显降低,甚至会发出“博士果然得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才能读”的感慨。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发展为一系列心理问题。思政教师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在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所思所想所求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调整心态,从焦虑、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树立自信、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引导学生做好规划,确定目标
在小星的问题上,虽然学校和学院已给予她一定的经济资助,保证了她的正常求学和生活需要,但她在大一时,为了赚取工资补贴家用,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大量勤工俭学工作。这种做法客观上导致她用在学业上的时间大幅减少,第一学年学业成绩在班级排名靠后,在第二学年的奖学金评比中,她毫无优势。长此以往,可能会陷入“经济压力—学业困难—发展受限”的不良循环。因此要引导她认清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未来的目标,协调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做好时间管理和生涯规划,自强不息。在确定目标后,将计划付诸实践。
(三)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博学笃行
小晨的情况代表着很多经济困难生的发展困境:想出国留学、继续深造,想要诗和远方,但这些梦想往往受限于现实经济的困境。在树立了信心和确立了目标之后,还需引导和陪伴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坚持和努力。这段路程注定不会轻松,想要行致远,则要踏实笃定地走好每一步。
三、教育过程
在与小南、小晨和小星的沟通和引导过程中,我认为需要重点注意以下三点。
(一)动态掌握学生经济状况,提供精准资助
动态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提供精准资助,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所需。我们鼓励小晨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兼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并将教学实践与本专业学术相结合,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此外,从她想出国读书的角度,建议她多留心学校的公派留学、交流交换、国际会议资助等信息。最终,她获得了研究生院国际会议的资助,赴美国参加会议并作全英文报告。她还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二)站在学生角度,了解困境并找到症结
在与小南的沟通中,我站在他的角度,引导他集中精力潜心钻研学术,尽快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毕业,并指出这才是解决他目前一系列经济和生活困难的最佳方式。短暂的焦虑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定的动力,但任何人都不能长久地沉湎于负面情绪之中。在后来的学习中,他集中精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曾获评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毕业后受聘于一所211高校,担任专业教师。
(三)理解并尊重学生,给出合理引导建议
在与小星沟通的过程中,针对她的经济压力和学业问题,我首先肯定了她的坚强、懂事以及为家庭分忧的决心。同时,引导她认清当前阶段认真读书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对她和家庭的未来最有帮助的途径。打零工虽然可以缓解一时的经济压力,但如果过量,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有特殊困难,学校会尽全力为其提供帮助。她听从了建议,在大二和大三学年中,专心学习,连续两年获得学业进步奖学金。此外,针对她的自信心不足问题,我鼓励她寻找兴趣点,发挥自身优势,多为班级服务,融入集体。此后,她逐渐在民族文化社、志愿服务、班级服务等领域崭露头角。她还将自己的家教收入用于公益项目,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她打算毕业后回到生源地到基层就业,将青春献给祖国西部建设。
(四)注重朋辈引导,形成同学互助和班团友爱氛围
朋辈引导、班团友爱的氛围在困难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陪伴小南度过焦虑期的除了师长,还有他的同门师兄弟。一次次学术研讨坚定了他的学术自信。小晨在读书期间,同班同学与她一起探索交流汉语国际教学经验,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而小星的成长更离不开同学们在学业和生活中的支持和鼓励。通过班级集体的团结友爱,形成困难生帮扶的温暖力量,这对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以小南、小晨和小星为代表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曾因经济困难而陷入一定的发展性困境。但学校和学院精准资助帮扶的政策关怀以及班团集体的互助友爱为他们插上了逆光飞翔的翅膀。他们在校期间自强不息,勤勉刻苦,结合自身优势与特长,深耕本专业知识,自信自强,全面拓展综合素质,不让家庭经济困难限制自身发展,先后获评校级“凡·星”励志典型人物,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我的逆光飞翔,也在同学中发挥了良好的朋辈引领作用。
四、总结反思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国家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学子的庄重承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实践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曾提出,让资助工作更合规、更有爱、更有温度。由这个案例发散,需要探讨的,不仅是如何推进“资助助人”,更有如何在高等教育环节实现“资助育人”的问题。应当以服务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导向,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在具体工作中,我认为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保障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帮助学生自立
做好困难学生一对一台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人施策。动态跟踪和了解学生在经济、心理、发展等多方面的新情况,尽可能实现精准认定与精准资助,做好“应助尽助”,让学生在读书期间无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潜心钻研。
(二)持续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树立学生自信
不少困难学生一方面承受着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还会有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在工作中,我们思政教师应主动与他们谈心谈话,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保护同学的隐私和自尊。同时注重班团集体建设,为经济困难生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成长环境。准确把握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使命感,做学生的知心人和解忧人。
(三)重点建设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发展,助力学生自强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多数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进入大学后,在知识结构综合化、科创能力创新化、思维背景多元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客观劣势。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应尽可能为其提供发展空间,如出国交流资助、技能培训资助、就业帮扶引导、创新能力培养等,全面拓展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资助方式,全过程陪伴学生成长成才。
(四)着力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价值引领,培养感恩意识
通过价值引导,让受助者在心理和行动上实现从被助到自助,进而到助人的转变,在自己各方面综合能力逐步提升的同时,愿意通过公益志愿、基层服务等多样的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报社会,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此外,积极挖掘受助学生优秀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典型示范效应。注重发挥困难学生的主体作用,邀请学生参与相关资助育人项目,提高学生自助、助人的意识和能力。
切实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将资助工作仅仅理解为经济支持,更应关注资助过程中应实现的育人效果。争取动员全社会力量,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帮助学生自信自强自立,助推更多小南、小晨和小星这样的经济困难学生实现“逆光飞翔”,成为闪亮的“凡·星”。
案例作者:卢倩,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