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员
如何提前干预和化解学生感情、学业、就业三重危机
2023-03-23 14:16:58 于歌

一、案例简介

研二上半学期,小雨开始了人生第一段校园恋爱,但男方一次偶然的家族遗传病筛查给他们的爱情按下了中止键。小雨虽内心忐忑不安,但仍选择坚守,不料对方家庭首先施压并伤害了小雨,最终两人不欢而散。

遭受情感打击后,深受不良情绪影响,小雨毕业论文的进展一度滞后甚至影响正常毕业。求职季来临,小雨精神持续萎靡,虽然投递多封简历,但没心思参加招聘。感情、学业、就业三大问题一齐向小雨袭来。

小雨因感情问题主动找我谈心,言语诉说中充满了委屈甚至埋怨。起初的倾听和开导暂时舒缓了她的情绪。一天晚上,她联系导师说一动也不能动,呼吸不上来,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救救我。导师立马开车接她去医院就诊,确认身体状况。我接到消息首先将此事上报学院,在和导师沟通确认后,我先去小雨寝室等她回来并向她室友了解情况,室友说小雨近期情绪低落,会突然没有缘由地大哭。在学院的鼓励和建议下,小雨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但情况并未好转,且小雨对心理咨询有抵触心理并一直祈求学院不要将自己的状态告诉父母,以免父母牵挂。但遗憾的是,之后小雨情况急剧加重,甚至到了不能独处的地步,做通小雨的工作并征得其父母的同意后,学院带她去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寻医,最终小雨被确诊为抑郁症。

二、案例分析

学业和就业问题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一向是学校和学院关注的重点。但是学生在完成学业、成功就业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干扰,其中最不易察觉、最棘手的因素之一就是感情问题。小雨遭遇突如其来的感情危机一步步引发了学业预警和就业迟滞,致使小雨在临近毕业这一研究生最关键的时期,深陷感情、学业和就业三重危机。

这是以感情问题为导火索,接连导致学业、就业困难而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典型案例。被动式分手是小雨一系列问题的诱因,但在处理小雨遭遇的危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步一步加重小雨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也给我们解决小雨的问题形成了重重困难。

(一)无法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节

小雨从小学习上进刻苦,“一直没有遇到什么特别大的挫折”,很多人生重大的决定有爸爸妈妈在,感情方面也比较单纯,加上男方的父母在处理问题上有不妥表达和行为,突然的感情变故给小雨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难过、怨恨、不解、痛苦等负面情绪持续生长和积聚,导致小雨长时间不能调整好个人状态,直接影响了科研节奏与后续的求职进程,心理危机持续加重。

(二)亲人无法给予感情共鸣和情绪支持

小雨的父亲虽然在小雨成长过程中一直是慈爱严父,但一开始无法理解小雨的处境,“就是分个手有什么好痛苦的”,并且一开始将小雨的问题归结为年轻经历少而导致的脆弱;小雨的母亲面对和平日状态完全不一样的女儿,也不知道如何给予有效的宽慰和开导。后来即使小雨确诊抑郁症,需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如不加防护,病情有加重甚至自杀的可能,小雨父母一时也无法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此同时,父母因工作等原因,无法立即来沪长期稳定地陪伴在她身边。

(三)缺乏足够的同伴支持和后援陪伴

小雨在被一系列负面情绪困扰时,除了一个大学同窗好友外,身边没有知心同伴可以诉说,加上当时正值毕业季,同班同学都各忙各的。小雨父母来沪之前,我们会让她待在院办或者学生自习室,和学院保持实时联系,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非常担心她一个人时会出事。有一次,给她打电话和发微信都没有人回复,敲寝室门也没人应,虽然最后是虚惊一场,但是缺乏思政教师以外的朋辈陪伴,不利于给危机学生建立安全保护屏障。

(四)多方问题叠加,任何一环都无法快速有效解决问题

虽然已经根据医嘱,每天定时吃药,但小雨依然沉浸在分手的痛苦之中,同时非常“担心休学影响毕业,无法接受延期”,又发现同班同学已经陆续拿到入职通知书,觉得自己“很差”,如果找不到工作“没办法面对父母”。小雨陷进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漩涡,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希望的曙光,焦灼循环往复,痛苦与日俱增。

三、教育过程

学业和就业问题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一向是学校和学院关注的重点。但是

(一)由专业机构给出确切诊断结果,让小雨接受治疗

进入预约医生办公室时,小雨整个人情绪萎靡,说不出话,甚至走路也需要人搀扶。医生确认小雨患中度抑郁症,开具了药物并给出服药要求。小雨没有表现出对结果和药物的抗拒,意味着小雨内心认可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渠道,并希望自己能借此好转。临走前小雨情绪突然又变得稍许明朗,还跟同时候诊的母子打了招呼。

(二)邀请专业人士实时指导,让小雨从医学病理上认识自己的情况

学院邀请熟知的心理咨询专家担任小雨抑郁症康复的指导专家,让小雨了解自己的病症是可治愈的,现实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毫无希望和可怕,避免小雨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绝望中。出于孝顺,小雨一开始非常抗拒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情况,后来在大家不断的开导和劝说下,终于同意学院联系并告知家长,压抑的情绪从此多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三)引导家长正确认识抑郁症,让小雨在心理维度得到父母的关爱

我们将抑郁症的确诊结果第一时间告知了家长,并安排小雨家长和指导专家见面,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抑郁症,让其对小雨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小雨父母相继来沪,之前会在电话一头强忍自己痛苦的小雨,终于可以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小雨的世界多了一份支撑和力量。学院也为小雨父亲申请了学校专家公寓并为其支付租金,同时为小雨申请临时困难补贴,减轻小雨家庭的经济压力。

(四)邀请小雨到思政教师家中居住,让小雨从危机中转移注意力并建立新憧憬

小雨的母亲不便离开工作岗位太久,于是我将小雨带到教师公寓,监督她的衣食起居,疏导她的不良情绪,白天上班时间则由其父亲陪同。这个阶段小雨很少提及感情问题,我得知她一直想要提高英语水平,就鼓励她看我房间里的英语专业书籍并安排学习计划,引导她畅想和规划未来。早上和晚上,小雨的情绪时常会历经360度的跌宕起伏,痛苦时捶胸痛哭,撕心裂肺地喊叫,平静时无神温和,可以正常交流并且有非常清晰的自我认知,她处于一种“心里有一个好天使和一个坏天使在互相较量”的状态。

(五)鼓励小雨赶上学业进度并积极投递工作简历,让她逐渐找到人生支撑点

小雨的导师会定期与她碰面进行学术辅导并与她保持通信往来,鼓励小雨全力以赴准备毕业答辩。答辩前我们很担心小雨陈述时情绪崩溃或者说不出话,但是她一上场就像变了一个人,对自己的研究娓娓道来,条理清晰,很好地回答了答辩委员的问题。后来,趁着小雨情绪平静时,院办其他老师帮她分析自己的优势,不断鼓励她相信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积极尝试投递简历并耐心等待。小雨陆续收到两个校内学院的录用通知,并于2019年春节前开始了实习。

四、总结反思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工作理念上,思政教师要给予学生感情问题以同等关注,及时掌握学生感情波折。学生一开始遭遇感情方面的小波折、小矛盾、小困难,不太愿意跟老师表达和交流,认为这些“不足启齿”。如果上述“小问题”逐渐积成“大结节”,学生会在心理上无法接受现实而出现情绪断崖式跌落。以小雨为例,感情上突然遇到的挫折对她像是“晴天霹雳”,但在后来的了解中,我发现其实很多感情问题可以提前化解和开导。感情、学业和就业是研究生生活的三个重要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引起其他方面的连环效应。但在时间和生理维度上,学生入学以后最先遇到的可能就是感情问题。

(二)“吾心吾思,无以表之”

工作策略上,思政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有安全感、有隐私度、有表达欲的倾诉通道。小雨在学校没有特别知心的朋友,在前期感情不顺的时候,唯一能诉说心肠的对象只有一个不在身边的大学同窗好友。如果小雨当时身边有“姐妹智囊团”,可以对她心理防线的崩塌起到很大的缓冲甚至规避作用。思政教师在平日工作中要留心学生身边是否有这样的知心伙伴,同时尝试构建一个类似《解忧杂货店》中的解忧模式:学生匿名表达内心困惑,其他学生和老师匿名反馈和解答。这样学生负面情绪不会积压太久,也就不会导致严重心理疾病。

(三)“给你一朵小红花,好学生也有丧时候”

工作战术上,思政教师要关注大家眼中所谓好学生的近期动态和思想波动。小雨学习认真努力,一直是大家心目中与人为善、刻苦向上、坚强乐观的好学生。后来小雨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在跟我的几次谈心中,表达出的一些想法和状态是我之前完

全没有了解和预料到的,我才意识到她脆弱、孤独和无助的一面几乎不会外露出来,懂事的学生往往会抱有“不想麻烦老师”的想法。

(四)“病急乱投医,效果保不齐”

工作准备上,思政教师要提前做好台账,整理出一个有良好声誉和救治能力的心理医生名单。起初小雨见到了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个心理医生,结束见面后情况更糟了,小雨说“他全程用讽刺的语气问我不想回答的问题”。后来带她去精神卫生中心之前,害怕再出问题,我们想提前了解一下医生的行医风格,但是时间紧迫。好在首次去精神卫生中心全程治疗问询很顺利,结束后小雨表示“内心平静了些,再也不想去之前那个医生那里了”。既然平时学生论文答辩邀请的学术专家会根据匹配度进行安排,那么,如果学生心理出了问题,是不是也可以提前联动精神卫生中心,提前了解心理医生行医风格和问题学生的匹配度,从而少走弯路呢?

(五)“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在工作技巧上,思政教师要适时释放“示弱”信号,给学生自我重建的渴望。小雨在我家居住的那一段时间里,早上和临睡前是情绪崩溃的高发期。但是有两次小雨突然坚强乐观了起来:第一次是因为她发现爸爸头发都白了,显得苍老无助,“我不能再这么病下去”,“我要保护爸爸”;第二次是我跟她讲述了自己毕业以来在上海工作打拼的不易,她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回报老师”,于是趁我上班,将我衣橱的衣服从头到尾全部整整齐齐收置摆放了起来,等我下班回家时跟我分享成果,说自己非常擅长收纳整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小雨脸上久违的笑容。可能除了正向引导,思政教师也要适当地创造一些境遇,让学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强者。

后记:后期小雨跟随父亲回家,帮妈妈干家务活儿,中间折返上海就医,病情逐步好转。2019年3月小雨顺利毕业,并在家乡找到了称心工作。2019年9月我们和小雨再次见面时,她身边多了一位略显腼腆但总是笑眯眯的男生,两人经人介绍认识,一拍即合,不久结婚成家。在本案例即将完稿时,小雨和我们分享了她获得2020年“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的消息。

案例作者:于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

©202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
中心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