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云故事丨一百多年前南洋附小学生的校园生活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发布时间:2021-02-24 16:11:43

南洋附小百年前后对比



上海交通大学初名南洋公学,它的附属小学雏形是1897年成立的南洋公学外院,1899年学生升入中院(中学部)后,外院停办。1901年正式创办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被誉为“我国最早公立的新式小学”,为中院乃至上院(大学部)提供最主要的优质生源,1920年代被海内外教育人士誉为“模范小学之冠”。


一百多年前,身穿长袍和马褂的小学生们是如何学习生活的?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就给您讲一讲南洋附小学生的校园故事吧。


南洋附小刚成立时,校舍暂设在南洋公学的中院、上院,1907年迁入对面的南院新校舍,就是今天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浩然高科大厦的位置,一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迁入法租界办学。南院是一座“凹”字形的两层楼建筑,楼内设有教室、宿舍、图书室等。校舍中间有小花园,西南有小礼堂,南面有操场,后面有厨房、浴室等。整个校舍用竹篱笆、铁丝网围起来,仅留一座桥门和上院、中院相通,形成设施完善、自成一体的格局。








滑动查看更多

1921年的校园平面图、1906年落成的小学校舍、小学课堂、小学操场(从左至右)


交大对附小学生寄予厚望,在培养上下足了功夫,体现了老交大“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的办学特色。小学生要学习修身、国文、历史、地理、算术、理科、英文、图画、体操、唱歌、手工、童子军及拳术等科目。国文大会(即作文大赛)年年办,人人不得缺席。英语教学起步早、要求高、程度深,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开眼看世界的能力,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报效祖国。当时附小的很多教科书都由公学师范生编译,比如朱树人编《蒙学课本》,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国人自编国文教科书,因为教学效果好,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采用。



南洋公学师范生为附小学生编译的《蒙学课本》,

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本自编教科书。

南洋附小还是20世纪初年“学堂乐歌”运动的重要阵地。曾在南洋附小就读的教育家赵宪初回忆说,附小的校长沈庆鸿(字叔逵,笔名沈心工)从日本学习了简谱,编写歌词,教学生唱歌,后来有唱歌集若干卷,在江浙各地甚至在全国相当范围内风行一时。沈心工创作的外院院歌《四勉歌》,至今依旧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沿用。虽身处不同时代,但在不断的传唱中,其所承载的精神已然融入代代交大人的内心深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吟诵《四勉歌》,这是一百年多前由沈心工创作的南洋公学外院院歌。

沈庆鸿还创作并导演了学生话剧《雪玫瑰》《忠勇之童子》等等,这在当时也颇开风气之先。他还根据《赵氏孤儿》的故事,编导了昆剧《双忠墓》,在南洋附小创建二十周年纪念会上演出。这些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生活,给学生以爱国、民主和道德情操的教育,而且在教育文化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滑动查看更多

南洋附小学生在演剧《忠勇之童子》,南洋附小学生为淮海水灾演剧赈灾,1921年6月附小二十周年纪念会上学生表演戏剧《双忠墓》(从左至右)


南洋附小毕业生可以直升附中(附中毕业生可以直升大学),但教学要求远远高于同等学校,高年级的学业程度实际上超过一些中学的初中一二年级,所以淘汰率很高。比如,附小的首届72名学生中,到期毕业的仅有16名。而这16名毕业生中,就出现了中文打字机之父周厚坤、首位出任国际法院法官的中国人徐谟、中国第一位现代数学博士胡明复、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胡刚复、中国第一代“球王”陆品琳等等。








滑动查看更多

1903年首届南洋附小毕业生与教职员合影,1921年南洋附小20周年校庆时征集的毕业生纪念照片(从左至右)

南洋附小实行寄宿管理,所有学生一律住校。每个月允许家长领回家一次,周六课后离校,周日晚返校。学生每天六点起床,然后进行晨练和教室、寝室的卫生清洁,七点半早餐,八点半早读,每天上课六小时,午休加午餐时间两小时,晚上七点集体晚自习,直九点十五分准时熄灯就寝。学生不许带零钱、零食,上下午课间各有一次在到指定房间吃点心的时间。点名的次数特别多,起床、就寝、上下课、用餐都要排队点名,连每周一次的洗澡也是如此。这样管束,学生当然感觉到很不自由,但也养成了学生的纪律性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胡刚复当年在附中读书时,曾因为在中院楼道扶手上滑行而被降回附小接受处分,经培养合格后才返回附中。


小学卧室、小学膳厅


南洋附小的体育活动新潮而又丰富,许多项目开风气之先,其中足球为学生最爱。同学们盘起辫子,撩起长衫,在足球场上奔突往来,成为沪上一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篮球、足球、体操、舞蹈等已成为上海交大附属小学、上海交大附属实验小学的特色项目。








滑动查看更多

沈心工与南洋附小棒球队、南洋公学足球啦啦队(后排右四为沈心工)、上海交大附属实验小学学生在“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展示活动中展示足球技艺(从左至右)


南洋附小的童子军也是在国内较早成立的,十分活跃,名气很大。后来体育课改为童子军课,除队列、体操外,还开展诸如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救护等专项训练,并定期进行考核比赛。南洋童子军在1919年的上海各校童子军大赛中名列第一,1924年曾受举荐赴丹麦参加世界童子军大会,1926年曾应邀赴日本访问。








滑动查看更多

南洋童子军活动


附小虽然不是交大的主体,但得到关爱最多的仍是小学生们。交大校长唐文治多年如一日亲自抓附小的工作,他虽然曾是朝廷名臣,在孩子们的眼中却永远是一袭长衫,两只布鞋,温文和蔼,敦朴可敬。从南洋附小读到电机科的邹韬奋认为,本校学风“可为吾国学校中最可钦仰、最可爱慕者”。


尽管对学生的学习与管理非常严格,但因学校指导有方,严爱并施,加上儿童的天性活泼,学生们并不觉得校园生活苦楚,“读书的时候读书,玩的时候玩”是真实的写照。从南洋附小走出来的很多校友,如军事家蔡锷、政论家邹韬奋、矿学家薛桂轮、儿科医学奠基人诸福棠、图书馆学奠基人杜定友、水利学家张光斗等等,都对母校都怀有深深的感激和眷恋之情。


1920年代初,南洋附小学生生活一瞥(附小教员沈葆琦摄)


更多的交大故事,我们将陆续为您讲述,敬请关注。




互动答题


01

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正式创立于_____:

A 1896年

B 1897年

C 1901年

02

南洋公学附小的国文课教科书名叫_____ :

A《蒙学课本》

C《学校唱歌集》

B《吴编算术》

03

南洋公学附小的学生_____:

A 每周可以回家一次

C 普遍参加童子军活动


B 可以带零钱和零食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C,A,C

 

资料来源:

蒋群主编《崇南知北——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史(1897-2012)》(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章玲苓、魏红撰文《南洋公学与南洋模范中学的历史渊源》,贾箭鸣撰文《颖异之姿志于学——从南洋公学外院到附属小学堂》,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策划、文案:凌惠

翻译:方芳

配音:张君仪(中文)、方芳(英文)

编辑:梁月、张晨怡



责任编辑:梁月、张晨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云故事系列,为你讲述交大百年校史。
    相关推荐
    热度榜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