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员大会,全面展示学院党委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全面展示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师生党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过程中日益凸显的模范引领作用,凝心聚力谋发展,踔厉奋发谱新篇,学院专栏“支部巡礼”、“党员风采”即日焕新揭幕,将陆续推出专题报道,全方位展示“一支部一特色”,立体化呈现师生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事迹。激励学院广大党员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交大智慧和环院力量。
——洱海党支部按照“支部建在连队”光荣传统建立,始终坚持“扬科研优势、塑育人品牌”,是一支老中青结合、学术水平扎实、教研经验丰富的优秀党员团队,长年扎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驻守洱海保护与治理研究一线。
——洱海党支部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多措并举,致力于重现“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洱海治理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洱海党支部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助力地方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先后建设了医药、水环境、高原农业、网络安全等不同方向的5个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主办或承办各类人才培训,共计培训各领域人才6753人。
支部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党支部(以下简称“洱海党支部”)成立于2013年5月,是一支按照“支部建在连队”光荣传统建立,扎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驻守洱海保护与治理研究一线的基层党支部。支委成员和支部党员由包括首席研究员、讲席教授等在内的一批教学科研、实验技术、行政管理人员及硕博士研究生等组成,是一支老中青结合、学术水平扎实、教研经验丰富的优秀党员团队。十年来,支部围绕“国家水专项洱海治理”、“一流地方研究院建设”和“洱海国家野外站建设”等中心任务,坚持“扬科研优势、塑育人品牌”,把科研攻关作为党支部工作落脚点,把立德树人作为党支部立身之本,全力引导支持全体党员在洱海保护与治理、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国家级平台基地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为国家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支部荣誉
洱海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得到各级党组织、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党建工作和科研业务取得了双丰收,在党的建设、教学科研、服务地方和脱贫攻坚等各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洱海党支部的相关工作得到了多家媒体关注。围绕孔海南和王欣泽个人事迹、团队奋斗故事、洱海治理保护成果、立德树人成效等,孔海南、王欣泽及师生团队的事迹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报等多家中央媒体,以及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各类沪上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
强化党建引领,织密建强特色党建工作体系
洱海党支部以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织密建强特色党建工作体系、增强党支部组织力为重点,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强化了以洱海党支部为中心线,以洱海水专项、洱海国家野外站和研究院为场线,以地方发展和民族团结为生命线的“三线联动”的党建工作格局。秉承“支部建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以党建引领科研,持续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深入探索洱海水污染治理新模式,努力与地方党建的统一部署同频共振,探索创新了“党委领导、基层尽责、当地发展”的新模式。
2018年,洱海党支部案例《扎根洱海一线 开展科学攻关》被遴选编入中组部党员教育和干部测评中心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写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2021年,洱海党支部荣获“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2年,洱海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并组建育人号工作小组。同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洱海路径——大理洱海保护治理研究经验”主题案例获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立项。
扎根科研一线,牢记嘱托矢志守护绿水青山
洱海党支部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工程研究为手段,现场示范为验证,以团队中的权威专家、专业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党员为骨干,带领全体成员,以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工作作风,长期高效奋战在科研一线和治理现场,多措并举,致力于重现“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
近年来,洱海流域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负荷明显下降,水质不断向好,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2021年,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同年,支部书记王欣泽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搭建育人平台,充分彰显立德树人鲜明特色
洱海党支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打造党建品牌为目标,在党建引领和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开拓创新和多元尝试。全体党员群众克服工作地点偏远、现场条件艰苦、科研任务繁重等诸多困难,着力于洱海保护与治理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立德树人、党员模范带头的作用,彰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科研攻关楷模引导力量。教师党员把课堂从三尺讲台延伸到了洱海污染治理的现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育人全过程,依托科研平台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内涵和意义。2018年,洱海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0年,孔海南教授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一等奖。2021年,团队成员参与完成的“师风带动学风,‘学、思、行、悟’四维度打造‘大思政’育人体系”项目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党支部以地方人才工作为己任,全力推进和加强各类人才平台建设,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助力地方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大理研究院联培基地和云南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建成功;先后建设了医药、水环境、高原农业、网络安全等不同方向的5个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主办或承办各类人才培训,共计培训各领域人才6753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后劲”。
传承科研薪火,务实坚守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在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讲的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一代“治水人”孔海南教授不忘初心,务实坚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大理,守护洱海水清月明的事迹。如今以第二代“治水人”、洱海党支部书记王欣泽同志为首的科研团队依然坚守,带领着研究院投身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接续传承着交大环境人的使命与担当。“选择了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一批又一批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来到大理、来到洱海,共同为实现洱海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夙愿不懈奋斗。
在与大理各族人民共同守护洱海“母亲湖”的亲切交往中,上海交大洱海党支部以心换心、收获真情,与当地百姓水乳交融、亲如一家,传递着弥足珍贵的沪滇情谊。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获评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0年5月,大理州洱源县与大理大学捐赠的60棵滇樱花树苗和10棵云南早樱花成树,经过4天4夜一千八百公里的跋涉运抵上海交大闵行校园,如今,这些象征着友谊和奉献的樱花在交大校园年年绽放,成为春天里格外明媚的风景。2021年2月,孔海南教授将“海菜花”移栽到交大闵行校区南苏园,打造了一个近20平方米的“微型洱海”,两个月后海菜花漫开,呈现了异地移植的奇迹。
凝心聚力团结奋斗
踔厉奋发谱写新篇
洱海党支部将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党委直接领导下,强化党建引领,促进业务发展,不忘红色初心,深耕绿色环保,推动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学院党员大会胜利召开。
供稿|洱海党支部
责编|葛天意
环境学院E起新媒体工作室宣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