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那个炮火轰鸣、硝烟四起的年代的真实写照。在1930年至1934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英勇反击了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的五次“围剿”,用血与泪谱写了一段豪情万丈的战争史诗!
1930年,阎锡山与冯玉祥、李宗仁联合誓师讨蒋,中原大战拉开了帷幕。就在国民党各派军阀分裂混战之际,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红军队伍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范围持续扩张,国民党统治集团甚为震惊。在中原大战胜利后,蒋介石随即集结部队对红军开展大规模“围剿”行动。
第一次反“围剿”,逐个击破
1930年11月,面对十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大军,红军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诱敌深入”的战斗方针。第一次反“围剿”最终取得了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最为丰硕的战果,这也是红军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不仅保卫了中央苏区和平稳定,也使其范围得到巩固与扩大。毛主席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作词: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第二次反“围剿”,集优打弱
1931年2月,蒋介石调集二十万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急取缓进”为要旨向红军发起进攻。红军采取“诱敌深入、集优打弱”的游击战策略,在江西痛快淋漓地击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第二次反“围剿”胜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央根据地。毛主席再作一词: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第三次反“围剿”,避其主力,打其虚弱
1931年7月,蒋介石再调三十万人、长驱直入,企图先攻红军主力,捣毁根据地,再深入清剿。红军在毛、朱等人带领下,采取“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从福建千里回师赣南,结合地方武装迟滞敌进,并接连取得了莲塘、良村、黄陂战斗的胜利,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此役的胜果再一次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范围,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至此基本形成。
第四次“围剿”与反“围剿”
1932年冬,国民党在赣粤闽地区陆续调集40万兵力,组织第四次“围剿”。随后,由朱德和周恩来主导的黄陂、草台岗两场反击战一举歼灭了蒋介石嫡系部队近三个师。蒋介石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可见第四次“围剿”失败对国民党当局的沉痛打击。
第五次反“围剿”,被迫战略转移
1933年初,碍于党内错误地实行“左”倾冒险主义以及国民党军作战策略调整等多方因素,中央红军完全丧失了在苏区内粉碎敌军的可能。耗时长达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以失败告终,此役严重削弱了红军整体战力,迫使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由此拉开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
中国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惊涛骇浪有之,电闪雷击有之,但这艘“红船”始终能够不惧艰险,在风雨飘摇中坚定航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共产党人斗争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这种说法才是完全正确的。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五次反“围剿”历经四胜一败,最后一役之败带给党和红军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随后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又为红军开启了一段从失败中脱胎换骨的新生之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