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科学家、干部职工、解放军战士,身怀强烈的报国之志、爱国之心,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把智慧、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我国的核事业。
1964年10月,罗布泊一声巨响,伴随着一团蘑菇云的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核力量。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在我国物质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的,研制工作者们以帐篷为家,以戈壁黄沙为伴,筚路蓝缕、自强自立。他们不仅要突破科技领域中的种种难关,还要克服吃不饱、穿不暖、远离亲人的煎熬。
其中,钱学森勇毅担当:“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孙家栋说:“搞‘两弹一星’,必须自力更生,我们中国人是压不倒的。” “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二十八载 ,填补中国核理论的空白。还有很多无名英雄,在这条战线上大力协同、勇攀高峰。他们在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背井离乡、勒紧裤腰带投身研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两弹一星”元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其中,“科学报国、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钱学森精神更是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1947年,36岁的中国科学家、交大校友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然而,当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钱学森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回到祖国。
他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了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但钱学森没有屈服,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带领一家人在1955年登上归国的轮船。经过长达21天的颠簸,钱学森一家在1955年10月回到祖国。
那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钱学森组建起的科研团队中甚至有人连导弹都没见过,研发尖端武器异常艰难。面对重重困难,他决定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在担任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的总体技术负责人的同时,他编撰了一部基础教材《导弹概论》,启迪中国第一代从事导弹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钱学森和其他专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克服了无数的技术难关,不仅亲手缔造了“东风”导弹,还参与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新中国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辉煌。
钱学森用毕生心血大幅提升中国的国防实力。即便晚年,他依然关注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不仅对载人航天工程提出战略性建议,助力实现飞天梦想,还举荐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为航天事业培养出一支年轻化、梯队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钱学森曾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这正是钱学森精神所体现的生命厚度。
我国“两弹一星”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它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千万人的奋斗和创造。广大研制工作者在“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奇迹,他们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永久地镌刻在了中国大地上。
数十年来,依靠“两弹一星”事业的战略保障和支撑,我国赢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的发展机遇。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影响下,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掀起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创造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重温这段辉煌历史,感悟“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丰富内涵,越发能感受到巍峨的精神丰碑、永不磨灭的时代光芒、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