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助力地方发展---光电信息工程教工党支部赴贵州铜仁万山调研
赓续红色血脉 助力地方发展---光电信息工程教工党支部赴贵州铜仁万山调研
为深化党建与专业发展的互融互促,提升支部党员将课程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育人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本领,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的先锋作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光电信息工程教工支部于2025年8月4日远赴贵州省铜仁市万山朱砂镇,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专业特色突出的实地调研活动,深度探索光学科技在文旅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铜仁万山朱砂镇拥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景点,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在万山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红色的朱砂,也孕育了勤劳、朴实、坚毅的万山人民,曾经铸就了“为国分忧、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万山精神。 1958年,贵州汞矿正式成立并成为我国最大的集采矿、冶炼、科研于一体的汞工业生产基地。当时,为了建设汞矿,南下干部、转业军人、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工人纷纷响应祖国号召,从全国20多个省市聚集到万山。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贵州汞矿的工人们喊着“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作贡献”的口号,从不抱怨、忘我工作,取得了不凡成就。在20世纪60至80年代,贵州汞矿累计生产汞3.2万吨,创利税15.6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1963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万山的汞为“爱国汞”。贵州汞矿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被载入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支部党员首先来到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实地参观了见证沧桑巨变的汞矿工业遗址。置身于地下矿洞空间,支部成员们不仅被万山从资源枯竭型矿区向特色文旅胜地成功转型的生动实践所震撼,更敏锐地捕捉到光学技术在文旅场景中的潜在价值点。矿洞内部的灯光布局、照明效果以及互动展示设备,通过特有的呈现方式,给与参观人员沉浸式体验。支部老师结合专业视角,初步思考了如何应用先进照明和传感技术,优化文物保护微环境、实现能耗智能管理,为这座工业遗产注入更强大的科技活力。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专业考察,更成为支部党员锤炼党性、深化担当的生动课堂。在万山转型发展的奋斗历程中,党员们深刻体悟到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时代使命。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学习为起点,提升课程思政与红色育人本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持续聚焦国家所需、地方所盼,将光学工程的前沿研究主动对接区域发展中的真实问题,尤其是产业升级转型与乡村振兴中的光学难题,用实验室的“创新技术”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上理“光学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