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上海师范大学打造“上海红色行走10条线路”:在实践中感受历史,在学思中坚定信念

发布时间:2025-09-09 14:12:04

在教育强国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回应重要历史节点的时代要求,上海师范大学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充分挖掘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布上海红色行走10条经典线路。通过“一步一景一课堂”的沉浸式学习模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红色历史可触可感、直抵人心,让师生在丈量城市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对话历史中思考“强国建设何以有我”。

【背景】

红色是党和国家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载体和结晶。面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上海师范大学党委深刻认识到:红色资源的生命力在于挖掘,红色精神的感召力在于实践。学校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激活新时代青年党员的红色基因,发布上海红色行走10条经典线路。 “红色”还原线路背后的历史底蕴,“行走”创新课堂学习的育人模式,通过党建领航定向、思政铸魂润心、红色资源赋能,夯实党建育人成效,推动全校师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党的光辉历史,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做法】

一、深挖红色资源内涵,讲好上海初心故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工作方法,紧密依托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独特区位优势,坚持“学术引领、史实为基”,依托人文学院苏智良、姚霏教授团队编撰《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等学术成果,系统梳理、遴选出一批兼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红色场馆遗迹,深入挖掘每一处红色地标背后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精心设计出“初心之地”“斗争风云”“喋血洋场”“左翼中心”“中共盟友”“西区故事”“红色文艺”“工人乐园”“小镇往事”“江河之交”等上海红色行走10条经典路线。

二、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创新“行走课堂”模式。为了使党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线路场景中的历史意义,在行走过程中学思践悟,学校着力打造“行走课堂”品牌,推动红色教育从书本走向实景、从讲述转向体验,实现“一步一景一课堂”。结合中共四大召开100周年、五卅运动爆发10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左联”成立95周年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了“早春里的红色巡礼——南昌路city walk现场直播活动”“十里洋场——南京路福州路city walk”“江河之交——苏州河畔永不褪色的红色传奇city walk”等多条线路的现场行走活动。通过沉浸式“行走课堂”,结合“理论讲授+实地探访”方式,引导师生在行走中感知红色精神力量。线路宣讲内容融合历史、文学等专业视角,生动讲述党的斗争精神、发展历程与文化基因,让师生在宣讲中强化学习、在行走中对话历史、在城市中读懂中国,使红色文化可感可知、入脑入心。

三、扎实推进影响力,扩大红色教育效果。学校采用多种形式,持续扩大上海红色行走10条线路成果的辐射影响力。一是构建传播矩阵,通过现场直播、学习视频、社交媒体推送等方式扩大教育受众群,目前已制作或正在制作4条相关宣讲视频,提升教育覆盖广度。二是深化内容建设,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左翼文化中心这一主题,倾力打造一条文旅结合的宣讲路线,以沉浸式剧本参与的形式,精心制作线路图、任务书及任务材料包,参与者根据指引,扫码观看团队成员撰写、拍摄的左翼文化站点介绍视频,完成每一站任务,带领参与者穿越时空,体验革命先辈的信念追寻与文化传承。三是拓展实践载体,对内将红色行走纳入学校思政育人和党员教育重要环节,对外深化共建单位合作,共享红色教育实践成果,输出上海师范大学红色育人模式与品牌。

(江河之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city walk)

【启示】

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党员教育工作要取得扎实成效,必须紧密贴合实际、必须注重方法创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上海师范大学始终立足资源优势、创新传播方式、健全长效机制。

第一,立足资源优势,让红色教育行走彰显时代价值。一方面,坚持聚焦上海红色文化这一优势场域,通过红色行走线路,对红色点位的历史内涵、精神内核、背景故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调研与阐释,深度挖掘整合资源特色,做到“一册在手,红色行走无忧”,确保党员教育素材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另一方面,坚持“学术引领、史实为基”,将红色教育与学术研究深度融合,将红色行走与党的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目标,避免思想教育的“空心化”,在深耕上海红色资源中回答时代之问,确保党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第二,创新传播方式,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一方面,通过沉浸式“行走课堂”模式,将党的理论、党史学习与现实场景相结合,采用融媒体手段,提升红色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实现寓教于知、寓教于理。将理论学习从传统课堂的“定时学”,转变为行走课堂的“随时学”,不再依赖仅仅“入眼入耳”的单向灌输,而是升华为“入脑入心”的沉浸式互动。另一方面,精准筛选红色点位,融合多元展现形式,持续打造数字化精品成果,对于价值突出、意义重大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重点开发与传播,把上海红色行走10条经典路线建设成为铸魂育人的实践课堂、理论宣传的创新平台、师大形象的展示窗口。

第三,健全长效机制,让红色教育广泛辐射。一方面,学校坚持在开展党员教育中,依托综合学科优势、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赋能增效,将“红色线路”发展为“红色品牌”,扩大红色教育影响力,拓展校外学习教育阵地,实现红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深化“党建+思政+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重点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感染力强的学生和教师队伍,教师在参与中提升思政育人的高度,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党的历史,感悟党的初心,持续激发干事创业、报国为民的决心和动力。

责任编辑:戚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充分挖掘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布上海红色行走10条经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