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四史”,担使命|上外松江校区建立与发展

2020-11-16 14:16:36 上外德语系

1.jpg

11月12日下午13:00,上海外国语大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王祥兴教授在松江校区三教楼114室为德语系同学们开展了题为“上外松江校区建立与发展”的讲座。德语系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大一新生参加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是“四史”教育之“校史”宣讲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将校史融入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中,使同学们能够结合所身处的校园更加深刻地理解领悟“四史”。王祥兴教授指出,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思、践、悟”,引导师生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把握世界大局势和中国发展大势,树立使命意识,将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贯通,将实现个人成长成才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机结合起来。

随着王祥兴教授的娓娓道来,作为松江校区建设的亲历者的他将同学们带回20年前的这片土地上,由校区的“建立”与“发展”看上外松江20年来的变迁。

2.jpg

上外松江校区的建设

2000年8月的一个大热天,在被称为上海之根的松江的这片土地上,上外松江校区打下了第一根桩,开始了她的建设;2001年10月,仅一年两个月后,这里迎来了首批学生,创下了“上外速度”。可以说,上外松江校区的建设史也是上外特有品格的奋斗史,也是改革开放和党的教育事业的投影,王祥兴教授说道。

在园区概览部分中,王祥兴教授解释了选址松江的原因——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与优越的学习研究环境成为了其得天独厚的有优势。教学与生活两大区域以及三大校区的规划使得松江大学园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相辅相成,园区内逐步实现资源共享、课程共选、学分互认及选读第二学士学位等目标;如今,园区已经成为“资源共享共同体”和“多种学科特色共同体”两大共同体。

在校区概况部分中,初期“三点一线”的学生生活与如今图文信息中心与师生活动中心提供的便利生活,八栋各具风格的教学楼以及其中的丰富教学形成的鲜明对比;校区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设立校区管理委员会与“一室三部”,专业、教学、学分制改革与主辅修制等不断深化,使同学们深刻了解到了校区建设中的艰辛与进步。

从一根柱,到一片城,上外松江校区的建设诠释着“上外速度”,发扬着上外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改革创新的职业精神、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

3.jpg

上外松江校区的发展

校区建设完成了,可问题却接踵而至。新环境带来新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适应所造成的心理问题;高昂的学费使得家境并不富裕的学生在学习之余还得为生计苦恼;食宿社会化造成的乱收费现象使得后勤管理服务矛盾丛生;公寓化管理的生活园区造成了意料之外的思想政治与管理问题;还有校园文化基础如何树立,校园文化特色如何传承,学生社团工作如何开展,党建工作如何建设等问题尚未结局,新校区还百废待兴。

面对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学校针对各问题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从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加强生活园区管理,到创建校园文化特色、加强队伍建设,学校从多方面着手,有效地解决了问题:通过师生共建新校园使得辅导员更加深入了解同学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五位一体”的帮困助学保障政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缓解经济压力的渠道,更通过勤工C助学让学生得以锻炼本领,进而以实际社会效益回馈师生、回馈学校,真正做到了不让一位困难学生因困难而辍学;就业中心的设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与就业保障;志愿服务与校园文化的特色更是发扬了“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奉行了“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

结语

学史明志,知史明道,品史明智。通过对上外松江校区近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的回顾,我们回首走过的路,更能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担当,时刻提醒自己要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讲座最后,王祥兴教授告诫同学们“蓝图不可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鼓励同学们为幸福而奋斗,希望同学们通过奋斗实现个人梦想,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施碧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11月12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王祥兴教授为德语系同学们开展了题为“上外松江校区建立与发展”的讲座。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