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与德语系共同主办的“疫情下的中德大学生对话论坛”于线上顺利举行。论坛得到了国内兄弟院校及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积极响应,在近两小时的论坛中,130余名中德高校学生和学者相聚于“云端”,围绕五个主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德友协副会长姜锋代表上外向参与研讨的中德同学和学者们致意,他表示,疫情大流行阻碍了各国学界的物理接触,但不能阻断我们思想和经验的交流,疾病带来的危机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人类需要团结,理解多元的生活方式,呵护生命和共同的价值。海德堡大学的副校长森茨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此次论坛的“首创性”,表达了希望和上外加强合作,将论坛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愿望。
在主旨报告环节,来自上外的李卫戍同学回顾了中国过去一年取得的抗疫成果;尽管目前抗疫形势依然严峻,但是中国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继续扩大战果,为全球取得抗疫胜利做出贡献。与之相对应,来自海德堡大学的玛丽娜·鲁迪亚克阐述了德国抗击疫情过程中的重大举措、相关政治讨论以及疫情下的教学困境,并且简单介绍了在欧盟层面采取一致措施共同抗击疫情的呼声。
接着,来自中德双方的同学聚焦于数字化教育、社会责任、人文交流和中德关系等进行了探讨。疫情不仅给传统教育理念和线下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而且对于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心理建设和未来道路选择也产生了直接影响。综合分析数字化教育的利与弊,中德学生普遍认为数字化教育尚有待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学。
中德人文交流在过去几年中稳健发展,硕果累累,特别是刚刚签署的中欧投资协定也将为中欧合作带来更多的机遇,推动双方实现合作共赢。
论坛问答环节气氛热烈,与会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就前述问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讨论和交流。
论坛最后,海德堡大学的格特鲁德·罗施教授展望前景,认为疫情后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新的可能性。负责中国交流项目及孔子学院工作的温杰琳博士则希望以此为契机,增进双方交流,互学互鉴。
“疫情虽然分割了全球,但是我们心相通,情相连”,德语系系主任陈壮鹰教授在结语中表示,“只要同心协力,我们就一定能战胜疫情”。针对部分德国同学对中国防疫措施的“误读”,他也从中德人生哲学的角度进行了回应。
本次会议由陈虹嫣副教授主持,德语系党政班子和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部分教师参加,德语系硕博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参与了讨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