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傍晚,德语系“德育名师讲堂/中德人文交流高端学术讲坛”第四十三讲“里尔克‘客观感受力’的形成、劳绩及影响”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3教楼341室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世界诗人大会永久会员杨四平老师主讲。
来自德语系、俄语系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本硕博同学参加本次讲座。德语系党委书记谢建文教授主持讲座,对杨教授进行了介绍,并代表德语系对杨教授的做客讲学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期待。
首先,杨教授指出里尔克躬行的“客观感受力”同济慈所说的“negative capability”,这种文艺思潮称作“即物主义”(Sachlichkeit),在西方、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产生过广泛影响。
然后,杨教授介绍了不同文艺思潮与里尔克不同创作时期之间的联系。19-20世纪之交的新浪漫主义重在表现主观精神世界的神秘与梦幻情绪,这反映在里尔克《形象之书》之前多用象征手法、追求诗歌语言美与韵律美和剥离社会文化的词根性写作当中。源于法国绘画领域的印象主义强调瞬间印象和光影变化,在文学中则凭作者主观认识去观察世界,表现作家瞬间的印象和感受,具有悲观的情绪和颓废神秘的色彩,《以梦为冠》和《降临节》便体现出这一倾向。而在20世纪从表现主义派生出的即物主义则用主观感受真实代替客观存在真实,强调心灵的顿悟、体验和启示。里尔克受罗丹“观看”的影响,其巴黎时期的创作以“无我”的咏物诗为主,转向了神性的、沉思性的、体验性的、以形象为主调的、直捣物像核心的、不断接触到宇宙本体的即物主义风格写作,《杜伊诺哀歌》和《给奥费斯的十四行诗》是此风格的代表之作。杨教授认为,里尔克的即物主义诗观强调的正是事物、观察、神性、超越、存在和内面世界等的纯诗观念的关键词。
其次,杨教授表明里尔克关心的是“今世”的幸福,生存是他诗歌的总主题,其下又包括少女、生命和宗教等三个主题。少女主题与里尔克同莎乐美、蓓柯和克拉拉的交往有关,是年轻诗人的心境、情绪、精神和诗感,是即物时期注入生命后的少女与诗人“二位一体”,是后期诗歌中的英雄与人性的制高点。生死在理性思辨的里尔克这里是为统一,生是宇宙万物间的关联与变化,死是远行亦是回家,他以妓女、乞丐和老妇等不幸者作为书写对象,因其目光最能向下、向内、向深渊。里尔克认为神在一切事物之中,将神性还俗为人间性,其神指向现实而非宗教,是终结的意象与绝对性的意义。
最后,杨教授探讨了里尔克对中国新诗的影响。里尔克启迪冯至创作“沉思的诗”《十四行集》,其即物主义影响当代台湾“笠”诗社的创作与批评,其存在主义诗学对中国新诗存在主义诗观的触发、情感时空的构建以及命题、意象和内质要素等方面均具有启发性、乃至药引性的功效。
讲座中,杨教授展示了他对里尔克诗歌独特的转译,并广泛征引中外诗歌说明中西文艺的密切联系。
在讲座交流环节,谢建文教授提纲挈领地总结了讲座内容。杨教授与谢教授就同学提出的即物主义与里尔克创作中“逝性”(Vergänglichkeit)一词的关系、经验-体验的区别与联系、《马尔特手记》中的回乡意象以及颓废的色彩等问题,从不同的研究语境出发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与交流,令在座师生在里尔克诗歌研究和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方面深受启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