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下午,德语系“德育名师讲堂/中德人文交流高端学术讲坛”邀请华东理工大学德语系王涌教授,在松江校区3教楼341室做题为“中国古典文论德译困境释解”的讲座。
本次讲座由系党委副书记田力娜老师主持,德语系本硕博同学积极参与。系党委书记谢建文教授代表德语系对王涌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讲座伊始,王教授跟同学们分享了本次讲座的选题缘由。他指出,当今的外语教育在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丰富学科知识并参与学术研究。而且,德国学者对中国文学的德语译介很感兴趣,研究中国古典文论德译对于推动中德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王教授指出,中国古典文学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对德国文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18世纪末,德国文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阅读了《好逑传》的德译本,并对其赞不绝口。他认为,这部才子佳人小说蕴含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在20世纪,德国戏剧大师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受到梅兰芳京剧的启发,提出了戏剧的陌生化理论,革新了传统戏剧。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作品也蕴含了中国的哲学思想。此外,美国意象派作家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深受中国诗歌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翻译和再创作。
随后,王教授介绍了中国古典文论的德译情况。自20世纪以来,中国古典文论陆续有德译本问世。目前为止,已有五个德语全译本,分别是李兆楚的《文心雕龙》译本(书名:Wenxin Diaolong: Das literarische Schaffen ist wie das Schnitzen eines Drachen,2007年)、君特·德博(Günther Debon)的《沧浪诗话》译本(书名:Ts’ang-lang’s Gespräche über die Dichtung,1962年)、傅熊(Bernhard Führer)的《诗品》译本(书名:Chinas erste Poetik, Das Shipin (Kriterion Poietikon) des Zhong Hong,1995年)、玛丽恩·埃格特(Marion Eggert)的《续诗品》译本(书名:Nur wir Dichter - Yuan Mei: Eine Dichtungstheorie des 18. Jahrhunderts zwischen Selbstbehauptung und Konvention,1989年)和吕福克(Volker Klöpsch)的《诗人玉屑》译本(书名:Die Jadesplitter der Dichter. Die Welt der Dichtung in der Sicht eines Klassikers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kritik,1983年)。除了上述译者,德国汉学家如陶德文(Rolf Trauzettel)、卜松山(Karl-Heinz Pohl)和顾彬(Wolfgang Kubin)都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德译做出了贡献。
尽管中国古典文论的德译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其德译过程所面临的困境不容忽视。王教授指出,中国古典文论的德译始于20世纪,相对滞后于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作品的德译进程。这可能是因为文学作品和哲学作品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兼具抒情性和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容易引起德国读者共鸣;哲学作品探讨世界的本源,其思想内涵在全世界有共通性。而中国文论迥异于西方文论,为西方读者带来了理解上的挑战。例如,中国文论中的一些概念如“赋”、“比”、“兴”并不存在于西方读者的阅读经验中,容易造成西方读者的阅读困难。
而且,不同于中国高度重视文学理论的研究传统,中国古典文论的德译反响平平,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研讨活动都不多见。王教授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中德文论体系高度不对应,将中国文论中的术语、话语和思想同化翻译成德语是困难的。其二,译者如果在没有充分的文学经验支持下进行异化翻译,目标读者难以捕捉原文的真正含义。可见,中国古典文论的德译是翻译研究的一大难题。
为促进中国古典文论的德译,王教授提出了多元并举的翻译策略:译者应当“破解同化异化之限,译比附之意”。在他看来,像德博那般仅仅翻译中国文论作品的字面意义是不够的,译者应当兼顾专有术语和相关思想的德语传译。
接下来,王教授以《诗品》《文心雕龙》和《沧浪诗话》的德译本为例,分析了德语译者对中国古典文论的误译,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方案。
在研究了傅熊的《诗品》译本后,王教授指出了译者采用的同化翻译方法的不足。例如,译者将“兴”翻译为“Allegorie”,忽视了“Allegorie”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所蕴含的人为参与的色彩。考虑到“兴”的自发性特点,王教授认为将其翻译为“Inspiration”更为合适。中国文论中的“比”旨在借物言志,而非简单比较物品。傅熊将其译为“Vergleich”,未能捕捉到“比”的文论意义。因此,王教授提出将“比”译为“vergleichende Anspielung”。又如,王教授指出,傅熊将“诗可以群”译为“Gedichte können Gemeinschaft stiften”实属错译。在他看来,“群”应译为“Menschen verbinden”。另外,王教授认为,傅熊将“性情”译为“Natur und Empfinden”并不合适。因为“性情”无法由主观驾驭,而是从性至情、随性而来,应当译为“die naturellen Gefühle”。此外,傅熊将“春风春鸟”译为“Wind und Vögel des Frühlings”。译者采用的第二格结构将原文本逻辑化,削弱了原作的文学性。因此,王教授提出了“Frühlingswind und -vögel”的翻译方案。
在分析李兆楚的《文心雕龙》译本时,王教授强调了“同化翻译不适合文论翻译”的观点。他指出,译者在《神思篇》中采用同化翻译方法,将“思理”误译为“Imagination”,导致文本的前后句意义关联出现断裂。在西方文论的语境下,“Imagination”指在情感的推动下凭空想象一个虚幻世界。而“思理”是在讲文之思,即神远,应译为“Gedankenausdehnung”。另外,译者将“志气”译为“das Gefühl und die Vitalität”,这背离了原文的含义。王教授认为,“志气”指心志,应译为“Herzensgesinnung”。此外,在《体性篇》中,“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以比附方式讲的就是着手于“隐”(内心,情志)就能达到“显”(文字表达),依循“内”就能出现合适的“外”。译者采用西方文论概念“Inhalt”和“Form”来翻译“内”和“外”,这与中国文论思想相悖。
基于德博的《沧浪诗话》译本,王教授进行了深入的翻译批评。例如,他指出,《诗辩》“盛唐诗人惟在兴趣”中的关键术语“兴趣”应译为“in der Lust auf die inspirierende Stimmung”,而非译者提出的“in der Stimmung, in der Inspiration”。又如,王教授认为,译者将《诗评》“无迹可求”译为“ohne Spur, dass man sie fände”并不准确。在他看来,“无迹可求”应译成“ohne Spur, doch anzutreffen”。
在讲座交流环节,谢建文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细致精辟的总结,并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场的同学与王教授就“中国经典作品中的专有名词的翻译”、“德国汉学家对中国文论的看法”以及“《文心雕龙》的标题翻译”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在座师生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