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而对于乡下的农民来说,他们没有国家发放的粮票,靠自己种植粮食为食或者是以米换物的形式在村中合作社兑换相应的商品。但是由于粮票具有普遍性,以物换物的形式在村外可能就不适用,为此,我70岁的姑姑还和我说了一段她和粮票的故事。
那时候我的姑父是村里水文站的工作人员,因此姑姑家能够被分配到粮票。一日,姑姑和姑父正在家中吃饭,听到后门传来踱步声,听起来甚是焦急。于是姑姑端着碗来到后门口,一瞅原来是村里的邻居。
“你是不是有什么急事?”姑姑问道。
那人一听姑姑主动询问,便开口说道:“我有事要去城里一趟,但是没有粮票,想问你家借三斤粮票,不知道可不可以?”
姑姑和我说,当时她就拿给了这位邻居救急。
“粮食在那个年代是非常珍贵的,在村内你还可以以物换物,但是出了村,凭票才能购买口粮。没有粮票,你在外面连一根油条都吃不到,”姑姑告诉我,“我知道他无力偿还我,但是粮票和粮食在那个年代就是救命的东西。”而且,粮票是有地域之分的,江西省的粮票出了省,就无法流通了。
“那时候农村里一亩地年产量大概只有3、400斤,生产队队长总是想办法给我们引进产量高的品种来种植,基本上我们每两年就会换一个粮食品种来种。隔壁村有的地方田地少的,就可以来我们村的粮站换取定额的公粮吃,粮食是及其珍贵的。”大伯告诉我。
大伯今年67岁,见证过这段物资紧缺的历史,他将这段粮票历史描绘成那个特殊时代迫不得已下的“按需分配”。
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正式宣告停止使用,中国长达近30多年的“票证经济”也就此结束。
如今,在“水稻之父”党员袁隆平的带领下,中国早已告别了物资短缺的年代,国家也一步步从“粮食自由”走到了如今的“物物自由”,乡下的小超市也是一应俱全。除此之外,支付方式也从以前的票证变成了掌中电子支付,十分便利。但是,虽然生活水平已提高,物资也不再匮乏,我们任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