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相册·世纪同框 | 第一期:粮票的故事

2021-06-01 14:33:20

故事讲述人:2020级新闻学硕士 俞霖霞

图片

图片

图片


说起粮票,我们这代人可能没使用过,但一定有所耳闻。


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粮票票面题材广泛,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出现。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种票证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也随之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

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而对于乡下的农民来说,他们没有国家发放的粮票,靠自己种植粮食为食或者是以米换物的形式在村中合作社兑换相应的商品。但是由于粮票具有普遍性,以物换物的形式在村外可能就不适用,为此,我70岁的姑姑还和我说了一段她和粮票的故事。


那时候我的姑父是村里水文站的工作人员,因此姑姑家能够被分配到粮票。一日,姑姑和姑父正在家中吃饭,听到后门传来踱步声,听起来甚是焦急。于是姑姑端着碗来到后门口,一瞅原来是村里的邻居。


“你是不是有什么急事?”姑姑问道。


那人一听姑姑主动询问,便开口说道:“我有事要去城里一趟,但是没有粮票,想问你家借三斤粮票,不知道可不可以?”


姑姑和我说,当时她就拿给了这位邻居救急。


“粮食在那个年代是非常珍贵的,在村内你还可以以物换物,但是出了村,凭票才能购买口粮。没有粮票,你在外面连一根油条都吃不到,”姑姑告诉我,“我知道他无力偿还我,但是粮票和粮食在那个年代就是救命的东西。”而且,粮票是有地域之分的,江西省的粮票出了省,就无法流通了。


“那时候农村里一亩地年产量大概只有3、400斤,生产队队长总是想办法给我们引进产量高的品种来种植,基本上我们每两年就会换一个粮食品种来种。隔壁村有的地方田地少的,就可以来我们村的粮站换取定额的公粮吃,粮食是及其珍贵的。”大伯告诉我。


大伯今年67岁,见证过这段物资紧缺的历史,他将这段粮票历史描绘成那个特殊时代迫不得已下的“按需分配”。


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正式宣告停止使用,中国长达近30多年的“票证经济”也就此结束


如今,在“水稻之父”党员袁隆平的带领下,中国早已告别了物资短缺的年代,国家也一步步从“粮食自由”走到了如今的“物物自由”,乡下的小超市也是一应俱全。除此之外,支付方式也从以前的票证变成了掌中电子支付,十分便利。但是,虽然生活水平已提高,物资也不再匮乏,我们任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习总书记在2013年1月就作出此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2020年,我们国家更是举国推广了“光盘行动”,提倡全民为节约粮食共同行动。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句中国古话的内涵不应该成为旧历史。

责任编辑:蒋吉衣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党史相册·世纪同框 | 第一期:粮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