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文化育人】棉田里的守望者

发布时间:2021-06-09 14:09:18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族团结如石榴籽,人民幸福如雪莲花,绿洲沃野、垦区大地,收获的季节里,沉浸在白茫茫的棉花田地,不辞长作新疆人。

如今,新疆兵团棉花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并逐步向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服务化方向发展,引领着中国棉花生产的机械化。这其中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陈学庚院士。

习总书记在面见陈院士时这样说到,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要在“战场”上才能真正见分晓,科学只欢迎求真务实,择一事,终一生,不求名,不逐利。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所言: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青年需要崇高的时代精神引领,陈院士的人生境界完美的诠释了兵团精神的内涵,鼓励青年学生在新时代交出无愧于祖国的青春答卷。

春天的阳光洒遍大地,奋进的号角彻响耳畔。在天山北麓的戈壁明珠石河子,孕育着一所与共和国同龄、与人民军队同源、与兵团精神同根的大学,她就是石河子大学。巍巍天山、滔滔玛河,见证了这所诞生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进军途中的学校七十多年的发展变迁。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成为维稳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

1.jpg

图1 石河子大学校园一角

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兵团的具体体现,兵团精神已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到全校师生的身心之中,这是学校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鼓励石大人在艰苦环境中履行屯垦戍边使命、激发兵团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

七十多年来,兵团精神与石河子大学的紧密联系,水乳相融,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批又一批以陈院士为代表的石大人,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奏响拼搏的最强音,唱响奉献的主旋律。

陈院士与石河子大学渊源颇深,陈院士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兵团精神,而石河子大学正是兵团精神长期孕育滋养的结晶。陈学庚,1947年4月29日出生于江苏泰兴市,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院士是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见证者、引领者,围绕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地膜植棉机械化行动、膜下滴灌精密播种、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农田残膜治理……回顾过去,在团场工作24年,在科研院所工作27年。干过农机装备生产制造,负责过团场的农机管理,多次见证了科技创新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

2.png

图2 陈院士测量农机配件

2018年,石河子大学师资名单中多了一位“重量级”人物:院士陈学庚,“户籍”落在机械电气工程学院,身份“研究员”。当被问“为什么选择石河子大学”时,他说,过去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都没能静下心来做理论研究。石河子大学高层次人才聚集、学术氛围浓厚,对于静下心总结、凝炼过去的工作形成理论推广,有很大的优势。独木不成林,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难以发展的,依靠少数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组建一支强大的团队,大家拧成一股绳往前冲,才能取得成功。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现代化目标,兵团在努力发挥“先进生产力的示范区”作用,院士只是一个称谓,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用好这个平台,才能更多地为兵团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

3.png

图3 陈院士为机电学生授课

新疆兵团成立之初,棉花种植面积不足3×103hm2,总产量仅有400t,而2014年,新疆兵团棉花种植面积达到了7.01×105hm2,占新疆兵团总种植面积的52.76%,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6.6%,而新疆兵团棉花产量为1.64×106t,占全国的26.6%。上世纪新疆农民种植棉花积极性不高,收入微薄。每年5月定苗和9月采收,兵团“机关关门、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还有60万内地采棉大军进疆,全民投身棉花生产。而如今机械化作业遍地可见,全兵团各植棉团场10天完成播种,30天内完成收获、秸秆还田和耕翻作业,实现了产业跨越式发展。

棉花生产机械化是指棉花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机械化技术、装备及其推广应用,更是各项先进技术在棉花生产中应用的载体。国外土地资源充足,追求规模化生产以提高经济效益;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小,强调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国外成熟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不能完全适应新疆农艺栽培要求,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是以陈院士为代表的农机专家在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条件下自主建立的,期间经历了多项重大技术创新。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引进地膜覆盖种植棉花,并在较短时间内全面实现地膜植棉机械化;第二阶段,实施滴灌节水、精量播种、宽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棉花机械采收等技术,建立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地膜植棉机械化推动了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水平的第一次提升。地膜植棉是改变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总体水平落后的关键措施。针对地膜植棉农艺要求,构建了以“种床整理、机械铺膜、膜上打孔穴播、种孔覆土”为主要作业内容的铺膜播种机械化技术体系,1982年以陈院士为代表的农机专家成功研制2BMS型棉花铺膜播种机,实现了膜上打孔穴播技术、种孔覆土技术、铺膜播种动态仿形作业等3项重大技术创新。该机具价格低廉、易于操作,大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成为中国农民用得起的技术。

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械化推动了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水平的第二次提升。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新疆兵团推广地膜植棉技术的基础上,基于机采棉条件,新疆兵团提出了植棉全程水肥调控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栽培农艺。围绕着机采棉新农艺中的“矮、密、早、匀”棉花高产关键技术,以陈学庚为代表的一批农机人四年奋斗、攻克难关,研制了一次作业完成八道工序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将棉花的单产又由1994年的82公斤提升到2014年的155.7公斤,达到了播量精确、播程一致、适宜机采和高密度的农艺要求。此后,膜下滴灌、机械化采收、精量播种技术与装备创新,在新疆垦区大面积推广、快速实现产业化。 

“膜下滴灌、铺膜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是实现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建设的关键,陈院士团队在技术创新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相继攻克了一些关键性的技术与难点。在对覆土圆盘切割土壤产生的提升力进行详细而又深入研究,成功研制种孔覆土机构提高了膜上打孔穴播后增温、保墒、抗风的效果,保证了取土可靠、覆土均匀。滴灌节水技术是实施铺膜精量播种技术的保障。以色列的滴灌节水技术世界闻名,但主要用于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设备价格昂贵。陈院士团队在借鉴了国外先进技术后,结合新疆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开发出低成本的节水装备,攻克了滴灌技术大规模应用农机装备难题,实现了滴灌带(管)、滴头、过滤器等国产化生产。一次性投入仅6 000~6750元/hm2左右,年运行成本在2250元/hm2左右,建设费仅相当进口产品的1/7,滴灌技术在新疆地区大面积推广,为新疆农业生态保护和水资源节约带来福音。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国农业一盘棋,陈院士扎根边疆基层一线连续从事农业机械研究推广工作50多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兵团棉花产业实现多次技术飞跃和装备创新后,陈院士常年带领团队前往内地大面积推广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棉花种植是兵团的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兵团作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推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有责任、有能力把先进生产模式、经验推广出去。”陈院士在对河北、山东等地棉花春耕播种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时,满怀信心的说到。在陈学庚院士主持下,示范基地引进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同时充分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集成创新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给当地的棉花产业发展增进福祉。

4.png

图4 陈院士调研棉花生产

地膜植棉技术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在新疆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由于水资源缺乏,地膜覆盖获得了快速推广应用,农作物产量大大增加,极大缓解了粮食问题。然而农用地膜力学性能较低,经过耕作期后破损严重,难以回收再利用,形成了碎膜。地膜是一种聚氯乙烯材料,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残留在田间的碎膜不及时清除,将长期残留在土壤中,残留量逐年增加,造成农田土壤环境的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残膜回收是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提起这项研究,陈学庚显得很急切,他期盼能在3-5年中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机械电气工程学院专业人才多、技术力量雄厚,正是他需要的。“我希望在这里为兵团农业发展做更多的贡献。我想,石河子大学也是需要我的。”陈学庚笑着,说得很谦虚。如今的陈学庚团队又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这个新的研究领域继续开拓着,承担起了兵团重大专项和农业部行业研究专项。

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农机。陈学庚院士52载长期扎根边疆,从事农机研究,“既然干了农机这一行,总得留下点什么!”,陈院士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古稀之年,依然没有放缓前行的步伐,他带着对农机的热爱与责任,攻坚克难、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百年树人存日月,青年强则国家兴。陈院士不仅自身坚韧探索,踏实笃行,同时也激励着一大批石大青年教师与莘莘学子,常告诫大家:“国家和人民急迫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不到地里走一走,就研制不出好机械,科研成果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的口碑,农机的使用要接地气,为农户的农业生产种植提供高效、便利、真正增进福祉。”年已古稀,他的背影总是活跃在棉花田里,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融为一体,让生命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百年只不过是考验,美好生活目标不断实现。”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回顾走过的路,正是一批批像陈院士一样的杰出科学家和优秀工作者艰苦奋斗、矢志报国,爱国爱党、不懈奋斗、勇于拼搏,创造出如今辉煌的成就,值此百年华诞,学习科学家精神,喜迎建党百年,为建党百年献礼。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棉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