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党支部(以下简称“支部”)作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单位,在“强国行”专项行动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职业教育和艺术专业特色,深化“党建+文化+专业”模式,创新构建并实践了“党建引领、联建聚力、教育服务、科技创新、实践育人”五维融合工作机制,在服务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育人堡垒
支部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系统构建“课程—工作坊—项目—服务”四维一体育人体系,确保党组织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育人的坚强核心。
(一)夯实思想根基。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将红色基因、工匠精神与美育内涵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2025年6月支部书记受邀为全国网络干部学院录课,分享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经验。
(二)建强实体平台。牵头建成教育部认定的“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与“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共2个,打造“非遗传承创新实验室”“金山农民画大学生工作坊”等实践载体。
(三)深化教学改革。出版《金山农民画技法与创作》等校本教材3部,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教研论文10余篇。案例《产教融合,绘就传承新画卷》入选新华网“非遗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典型案例集”。
二、推动联建聚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
支部积极拓展工作半径,与上海金山区石化街道党工委、张堰镇桑园村党支部、中国银行金山支行党委、上海体育大学等10余家单位党组织建立紧密党建联建关系,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
(一)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组建16年“美丽乡村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假期深入联建乡村开展“非遗小课堂”支教,服务乡村“阳光课堂”超300人次;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完成“艺术点亮乡村”主题墙绘创作200余次,总面积逾1000平方米,有效美化村容村貌。

图1:美丽乡村志愿者服务队完成新建村墙绘作品
(二)打造品牌活动矩阵。定期举办“非遗文创市集”“农民画主题党建日”“非遗进社区”等活动累计50余场,直接服务市民超1.5万人次,并连续3年走进上海教育博览会,显著提升金山农民画的社会能见度与文化影响力。

图2 非遗大学生工作坊参加非遗文创市集
三、深化教育服务,构建三阶递进育人体系
支部牵头将金山农民画系统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三阶段进阶式”教学路径,覆盖学生全员、全过程。
(一)文化鉴赏与价值启蒙(大一阶段)。开设《金山农民画鉴赏》公共基础课,邀请国家级、市级传承人进课堂,年均覆盖学生200余人,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二)创意转化与设计实践(大二阶段)。开设《文创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引导学生结合时代主题进行创作。学生作品获省部级以上专业竞赛奖项30余项,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
(三)项目实战与综合创新(大三阶段)。通过毕业设计、校企合作真实项目等载体,成立“艺境创享”文创转化平台,推动非遗活态利用。师生共创完成农民画主题市场转化项目80余项,开发旅游纪念品、数字应用界面等产品多项,培养了一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图3实践作业:金山农民画主题包装、界面、文创设计
四、聚焦科技创新,激发师生内生动力
支部大力推动教学改革,构建“项目驱动+竞赛赋能”双轮驱动机制,有效激发师生创新活力。
(一)强化项目驱动。积极对接企业与社会需求,引入真实项目10余项,如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VR大空间初心之旅等。学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全流程,实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突出竞赛赋能。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米兰设计周”等高规格赛事。累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0余项。竞赛成果有效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三)培育创新典型。在支部培育下,毕业生孟泽远成功创立文创品牌,其作品《繁花似锦三百里》入选第六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成为学生以非遗创新实现创业的榜样。

图4: 孟泽远同学的金山农民画《繁花似锦三百里》入选第六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
五、强化实践育人,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度
支部着力打造高水平实践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贡献度日益凸显。
(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共建的“非遗传承创新实验室”配备传统与数字化设备,采用“大师+学徒制”,聘请代表性传承人朱希等大师定期驻校指导,年均培养学员50余名。
(二)人才质量全面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显著增强。累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0余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艺术学院连续3年学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7%,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三)社会影响持续扩大。支部牵头开展非遗传承推广活动逾200场次,覆盖社区、乡村、中小学等重要平台,服务群众数万人次。志愿服务项目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上海市青年志愿服务金奖”、“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等荣誉。通过衍生品开发等初步构建文创产品推广平台,有力提升了非遗当代价值,为服务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六、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工作思路
目前,专项行动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深度、跨区域联建的广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支部将持续深化“五维融合”机制,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拓展长三角地区党建联建网络,深化区域合作;二是建设“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打造“非遗云课堂”,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三是系统总结提炼育人模式,推广可复制的职教育人新范式,为坚定文化自信、服务国家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