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第四党支部——党建赋能中医数智创新,实践育人筑梦岐黄之路
在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及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之际,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第四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支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育人为抓手,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面对数字化发展新趋势,支部以学科育人为核心,推动数智技术与教学科研融合,从技术赋能维度拓展育人新路径,将数智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动能。同时,支部始终坚守为民服务初心,紧扣中医药学科特点,以中医药人才实践育人成效为导向,组织党员深入基层,开展中医药技术传播、文化弘扬与惠民服务,让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强化责任担当,使学科育人在基层落地,助力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使命与中医药工作者职业初心。
一、党建业务双融,数智赋能育新人
支部始终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数智时代中医药教育新发展。第四党支部带领中诊学科团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在知识图谱库建设、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名老中医经验整理、课程思政素材挖掘等方面取得突破。数智化课程建设成果显著,《虚实结合的中医脉诊数字化综合实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中医诊断学》《基于数字人的交互式中医望诊技能实训系统建设》入选2024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数智化课程建设立项名单。
在科研创新中,支部成员以提升中医药国际竞争力、引领中医药全产业链质量提升、推动中医智能装备研发与产业化、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为目标。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2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奖项。支部党员教师自主研发的中医舌诊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已发布ISO国际标准3项;新立项ISO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各2项。
在研究生培养中探索构建螺旋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立足“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智创知行’研究生学科组育人”项目,全员、全程、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通过讲坛、组会、社会实践、科创指导等模块,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夯实专业能力,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在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中践行“知行合一”。鼓励毕业生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医疗资源薄弱的基层、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前沿等领域,以“服务人民健康”为根本宗旨,运用医工交叉、文理融合的跨学科视野,解决健康领域的实际问题,成为兼具政治素养、专业本领与社会担当的复合型人才。
图1. “智创知行”研究生学科组
二、践行初心“三服务”,担当使命谱新篇
立足中医药特色,支部积极构建“‘三服务’践行初心”模式,成立“中医健康服务团”,通过“走进老区、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课堂”,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拓宽了育人资源渠道,丰富了育人形式。
服务老区,以健康助力乡村振兴。2012年起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与“南京路上好八连”开展党建联建活动,每月10日、20日在南京路步行街服务群众,师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好八连”精神,传承红色基因。2019年起,第四党支部党员师生、入党积极分子连续六年携手“南京路上好八连”所在部队,赴安徽金寨开展“送医药送健康送文化”活动,举办健康讲座,调研常见病,开展一对一健康咨询,向群众传授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等,为当地群众带去高质量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系列活动获群众广泛好评。2025年4月,支部又将服务带到了好八连发源地——山东莱西。从金寨到莱西,支部用专业和爱心架起了党群“连心桥”,以实际行动托起了群众的“健康梦”。
图2.赴安徽金寨送健康
服务民众,让中医药走进生活。支部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为了更好传播中医药文化,支部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坚持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支部成员每年撰写科普文章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中医健康养生》等报纸期刊;录制的科普视频在广播电台、百视TV等平台播出。支部每年在上海市科技节期间免费为市民开放“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邀请市民和中小学生体验“望闻问切”,因贡献突出,重点实验室曾被上海市科委评为先进集体。
支部党员免费为老年大学授课,聚焦常见病、多发病,精心开设了“慢病防控与中医养生”“中医体质辨识与养生保健”“老年人辨舌识病防病有妙招”等系列使用课程,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专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健康指导,累计服务达到6500人次,受到了老年朋友的一致好评。近两年,支部成员走进社区开展义诊、咨询、讲座等活动10余场,指导研究生在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健康科普讲座19场。
服务中小学,播撒传统文化种子。支部以中医药特色教育服务赋能“大思政课”,共筑传统文化自信根基。支部书记何建成教授在浦江高级中学开展“中医思维与养生保健”等系列中医药知识讲座,让师生们深刻体会中医的养生之道,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支部青年教师付晶晶走进上海杨浦双语学校,以“探索古老智慧,守护青春活力”为主题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每年安徽金寨健康行中均安排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在金寨麻埠镇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中医药基础原理。支部师生党员、积极分子在新疆、江西等地的社会实践中也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宣讲活动。师生讲师团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医智慧,结合季节变化传授青少年感冒发热、咳嗽等常见病症的中医防治。师生讲师团特别设计的“小小脉诊师”体验环节,让上海和各地的孩子们亲身体验脉诊的神奇,近距离感受中医药魅力,激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打开了解中医药文化瑰宝的大门。
图3.传播中医药文化
三、实践育人结硕果,初心如磐向未来
多年来,支部通过言传身教与实践创新,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中收获累累硕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深度融合,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得到强化,借助真实场景的体验与反思,增强对国家政策、基层需求的理解,问题导向的科研素养和沟通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指导的大学生科创项目,获得包括第十八届、十九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铜奖等奖项。
研究生入选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2项。多位研究生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支部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有赴基层一线工作的,有投身西部计划的,他们都将青春的汗水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2022届硕士研究生王庆盛参加西藏专招计划,留下了“繁华的大上海不缺我一个,但在祖国相对落后贫困的地方,急缺医疗工作者。我要扎根西藏,为祖国雪域高原的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铿锵誓言。
未来,支部将始终坚持强化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学科育人与实践育人,以坚定信念投身“强国行”伟大实践,促进科研创新与转化应用,努力让成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世界人民健康;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拓展健康服务覆盖面,使优质中医药惠及更广大民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