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第四党支部——党建赋能中医数智创新,实践育人筑梦岐黄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09 21:09:00

在教育部深入推进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及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之际,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第四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

支部坚守为人民服务初心,围绕中医药学科特色,以提升人才实践育人成效为目标,组织党员深入基层开展中医药技术推广、文化传承与惠民服务,强化党员责任担当,助力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建设。

面对数字化趋势,支部推动数智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探索技术赋能育人新路径。同时,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理论入脑入心,实现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一、党建联建:长期携手践初心,托举群众“健康梦”

支部坚持以党建为纽带,通过跨区域、多维度联建活动,持续推动中医药服务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军民联建,传承红色健康服务。自2012年起,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与“南京路上好八连”携手开展党建联建,每月10日、20日于南京路步行街开展志愿服务,师生们在实践中感悟“好八连”精神,赓续红色血脉。2019年以来,第四党支部党员师生与入党积极分子连续六年联合“好八连”所在部队,深入安徽金寨开展“送医药送健康送文化”系列活动,涵盖健康讲座、常见病调研、一对一健康咨询,并教授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助力当地群众树立健康生活理念。2025年4月,支部进一步将服务延伸至好八连发源地——山东莱西,从金寨到莱西,支部以专业与爱心搭建起党群之间的“连心桥”,生动诠释了“健康梦”的红色内涵。

跨区交流,助力民族健康融合。支部组织师生党员及积极分子远赴新疆,多维度推进中医药交流与文化认同——在新疆医科大学,围绕中医教学研究、现代科技与中医融合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同时学习维吾尔医药特色;深入当地医院与企业,参观宣传基地,观摩维吾尔医诊疗技术并开展交流;走进乌鲁木齐县乡村,为农牧民提供义诊服务与中医养生指导,既守护群众健康,也有效传播中医药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健康动能。

金寨4比3

图1  赴安徽金寨送健康

二、推广中医:多元科普发力,厚植中医药文化润民生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支部坚持以党建引领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动中医药知识贴近大众、服务民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支部从多维度、多渠道开展多元化科普活动,切实将党的关怀与中医药智慧送至群众身边。

媒体科普广覆盖,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支部党员积极发挥专业特长,每年精心撰写多篇科普文章,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中医健康养生》《健康指南》等权威报纸期刊;录制的系列科普视频在广播电台、百视TV等平台广泛播出,有效扩大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覆盖面,体现了党组织在宣传阵地的引领作用。

实验室开放亲体验,党建与科普深度融合。每年上海市科技节期间,支部免费开放“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邀请市民亲身体验“望闻问切”,直观了解数智化中医前沿成果。这一活动不仅普及了中医药知识,也展现了党建引领下科技惠民的实际成效,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走近大众。

重点群体精准服务,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支部党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针对老年群体,免费为老年大学开设“慢病防控与中医养生”“中医体质辨识与养生保健”“老年人辨舌识病防病有妙招”等系列实用课程,累计服务达6500人次,提供了专业的健康指导。同时,支部每年组织党员深入社区开展义诊、咨询、讲座等活动10余场,并指导研究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健康科普讲座,将党的温暖和中医药服务送到基层。

校园宣讲播种子,党建引领育新人。支部书记何建成教授带头在浦江高级中学开展“中医思维与养生保健”系列讲座;青年教师党员付晶晶走进上海杨浦双语学校,以“探索古老智慧,守护青春活力”为主题开展科普活动。通过专家宣讲、主题科普等形式,为青少年播下了解中医药文化的种子,体现了党组织对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怀与引领。

何老师4比3

图2  传播中医药文化

三、科技赋能:党建业务深融合,数智创新结硕果

支部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科技赋能驱动数智时代中医药教育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数智化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在支部的有力引领下,中诊学科团队勇立潮头、锐意创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度应用。团队围绕知识图谱库系统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精准设计、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智能化传承、课程思政素材数字化挖掘等关键方向持续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其中《虚实结合的中医脉诊数字化综合实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彰显了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硬核成果;同时,《中医诊断学》《基于数字人的交互式中医望诊技能实训系统建设》也入选2024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数智化课程建设立项名单,展现了支部在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持续探索力。

科研创新与标准建设成果突出。近五年来,支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凝聚力量,组织党员教师积极申报并牵头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展现出强劲的科研组织力和创新活力。研究成果丰硕,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党员教师领衔攻坚、自主研发的中医舌诊仪成功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标志着支部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人民健康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在标准化建设这一战略性领域,支部同样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已推动发布ISO国际标准3项,新立项ISO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各2项。这些标准化成果,为系统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引领中医药全产业链质量升级与规范发展、加速中医智能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乃至最终推动中医药事业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且关键的技术支撑。

四、培养人才:多维实践育英才,锤炼素养担使命

支部坚持以党的建设为根本引领,紧紧围绕“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核心目标,成立“智创知行”研究生学科组,系统构建多模块实践培养体系,全面推动研究生在理想信念、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协同提升,为中医药事业输送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多维培养筑牢成长根基。支部通过系统整合讲坛宣讲、学术组会、社会实践与科创指导等多元模块,着力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夯实专业根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科研探索与临床服务中践行“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同时,立足医工交叉、文理融通的跨学科视野,重点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与跨界整合能力,助力他们成长为政治素养过硬、专业本领扎实、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实践赋能结出育人硕果。支部长期坚持以言传身教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模式深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科创领域,指导的大学生项目先后荣获第十八届、十九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铜奖等多个奖项;两项研究生课题入选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此外,多名研究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充分彰显了支部扎实的育人成效。

学科组4比3

图3  “智创知行”研究生学科组

更重要的是,通过真实场景的实践锤炼,研究生实现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持续增强,对国家医疗卫生政策与基层健康需求的理解不断深化,问题导向的科研能力、沟通协作素养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支部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人选择扎根基层一线,有人投身西部计划,将青春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2022届硕士毕业生王庆盛参加西藏专招计划,发出“繁华的大上海不缺我一个,但雪域高原迫切需要医疗工作者。我愿扎根西藏,为高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的坚定誓言,是支部育人成效的生动缩影。

党建引领续写育人新篇。向未来,支部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锚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不断优化学科育人与实践育人融合机制:一是引导学生以坚定信念投身“健康中国”实践,推动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与人类健康;二是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三是拓展优质中医药服务覆盖面,让便捷、高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惠及更广大民众,以切实行动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责任编辑:郭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中医药惠民服务,推动数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促进理论入脑入心。
    相关推荐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