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胜迹·
我为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代言
激活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大家好,我是本期红色胜迹·我为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代言的主讲人华邦茜。接下来我将从回顾长征路、纪念碑介绍、获得荣誉、精神传承这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第一部分:回顾长征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万里长征的起因。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境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10日到1936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10月作《七律长征》一诗纪念。
第二部分:纪念碑介绍
据记载,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整个渡河过程历时9天,分布在于都城东门等8个渡口。8个渡口,当年送走了8.6万红军将士。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解放后,于都人民自强不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先后在当年红军渡河的渡口上,建起了于河大桥、寒信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等8座大桥,使两岸百万于都人民结束了摆渡的历史。其中位于县城的三座分别被命名为"长征大桥"、"红军大桥"和"渡江大桥"。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东门渡口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内。纪念碑正面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11个红色大字,背面镌刻着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碑文。纪念碑高为10.18米,寓中央机关、红军总部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于10月18日傍晚在此渡河长征之意;该碑身为双帆造型,寓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之意;底座宽大厚实,象征中央红军出征脚步坚实有力、一往无前、充满希望之意;四周现有栅栏环绕,籍以围护花草树木,以使环境优美、四季如春,象征长征精神万古长青。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它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右边为叶剑英1962年建军节为缅怀当年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纪念碑的设计者朱寿福先生在接受采访时阐述“设计碑身高10.18米,碑座长宽各3.4米,寓意1934年10月18日长征从于都河出发;纪念碑周围设计了6个台阶,寓意纪念碑设计时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碑中间镌刻“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九个红色大字;碑座镌刻陆定一的《长征歌第一首》、叶剑英的诗,再现当年夜渡于都河的真实写照;碑身和碑座的长度正好符合黄金比例,又设计了6个台阶,视觉上就显得很有气势。”
2006年于都县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内又新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该馆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两层展厅采用文字、图表、照片,沙盘、油画、实物及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直观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历史,再现中国革命大转折及苏区人民支援红军的历史场景。
第三部分:获得荣誉
2000年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和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同时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中央红军第一渡纪念碑园与其他13处旧址同时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第四部分:精神传承
长征精神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乐观主义;二是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英雄主义;三是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创新胆略;四是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集体主义。
从碑文主题来看:一是不忘历史、缅怀先烈。中国人历来注重立碑纪念重要人物事件,碑文咏志,借以追念往昔,教育后人。长征的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出发后,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从语言来看,碑文平实简洁,朴实无华,以叙述的笔调向后人讲述红军长征出发的历史,娓娓道来,移情于文,读来既有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又有对先烈革命事业的缅怀之情;二是弘扬精神、催人奋进。长征出发前,不仅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在乱云飞渡、惊涛骇浪前,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浴火重生的创造精神,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碑文从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讲起,在叙述历史的同时,提出弘扬长征精神,感念革命伟绩,教育启迪后人。
新长征,再出发。感谢你的观看,再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