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科普与绿色实践——公共管理学院碳迹行者实践队赴川西四县开展调研座谈

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09-20 23:35:25

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探索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路径,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开展了以“双碳科普与绿色实践”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5年8月20-21日,在学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帆和学院教授陈建东、经济学院副教授范维的带领下,碳迹行者实践队分别赴四川省阿坝州茂县、松潘县及若尔盖县三地自然资源局开展调研座谈。8月22日下午,碳迹行者实践队深入红原县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探寻高原生态保护与“双碳”目标实现的融合路径。

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核心带头人,陈建东教授带领的西南财经大学“双碳”数据开发及能源安全研究团队,是国内文科高校中首个聚焦“双碳”基础数据领域的研究团队。团队党支部获评“四川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并荣获“四川省五四青年奖章”。在党建引领下,团队推行“三志铸魂”工作法,推动党建与“双碳”研究深度融合,不仅与西南石油大学相关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及学术合作,还整合多方资源,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研讨前沿问题,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多地自然资源局等建立合作。在人才培养上,以“一核三维”模式因材施教,同时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及“双碳”知识宣讲。

多年来,团队紧盯国家“双碳”战略需求,2020年在《自然》子刊《科学数据》上发表论文填补中国县级“双碳”数据空白,并在双碳相关领域累计发表论文百余篇。同时,牵头组建含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高水平学术委员会,与香港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持续为国家及全球“双碳”目标提供智力支持。此次川西调研,正是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理念的又一实践——此前团队已连续两年深入川西高原开展实地验证,此次再赴四县,进一步推动科研与实践深度结合。

茂县调研:聚焦生态服务与规划协调

茂县,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6′- 104°10′,北纬31°25′- 32°16′之间,属高原性季风气候。茂县高山林立,东部为中山地带,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峰海拔均在4000米左右,相对高度1500~2500米,总面积3896.3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茂县辖11个镇,常住人口9.5万人。

1

调研座谈会上,茂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同志首先就茂县的气候变化、植被覆盖与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区域用地规划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双方围绕区域内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及国土空间规划对植被的影响展开了讨论,同时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2

松潘县调研:探讨生态保护与低碳发展平衡

松潘县,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辖区面积8341平方公里,是川西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使其在生态保护与低碳发展中具有典型性。作为连接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松潘县不仅拥有丰富的森林、草地资源,还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突出,同时肩负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使命。截至2023年末,松潘县常住人口6.74万人。截至2025年7月,松潘县辖7个镇,10个乡。

3

调研座谈会上,松潘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县内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情况。双方围绕区域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植被生态功能与用地规划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等主题交流,涉及极端天气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生态保护政策实施、绿色产业发展及农牧民参与生态保护等内容。

4

若尔盖县调研:助力生态管理数字化升级

若尔盖县,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四川盆地与高寒高原的过渡地带、川甘青三省接合部,总面积10620平方千米,系四川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2°08′-103°39′、北纬32°56′-34°19′之间,境内地形复杂,黄河与长江分水岭将其划为东西两部,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无夏。截至2024年末,若尔盖县户籍人口81968人。截至2025年3月,若尔盖县辖7个镇、6个乡。

5


调研座谈会上,若尔盖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同志首先围绕调研主题,系统介绍了县域气候与自然环境基础情况——从近年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到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动态;从近20年森林、草地、湿地等植被覆盖面积演变,到大熊猫等高原特有物种栖息地保护现状,全面呈现了若尔盖县生态本底特征。

在核心议题讨论环节,调研团队与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聚焦“植被生态功能”与“用地规划协调”展开深入交流。针对自然植被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区域固碳能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的核心价值,双方结合若尔盖县实际,分析了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中建设用地(城镇扩张、能源项目、交通设施)对自然植被的潜在影响,以及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政策的落地成效与优化方向。调研团队还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卫星遥感数据与AI技术在植被覆盖面积精准测算、生态红线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场景,为若尔盖县生态管理数字化升级提供了专业参考。

6

红原县调研:实地观测夯实数据基础

红原县,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境域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地势为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具有山原向丘状高原过渡的典型特征。县境中部查针梁子高耸隆起,形成自然分界线,海拔4300多米,南部为山原,北部为丘状高原。属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无明显四季界线,总面积8398.23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末,红原县常住人口4.72万人。截至2025年4月,红原县辖6个镇、4个乡。

调研中,实践队重点开展实地观测工作,围绕红原县典型区域的植被分布、土地覆盖情况进行系统调研,观察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状态、群落分布特征,同时梳理土地覆盖类型及现状,为后续双碳数据研究收集基础信息。

7

在四地调研即将结束之时,杨帆副部长代表团队分别对四地自然资源局的工作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强调了团队在双碳数据开发与能源安全领域的跨学科优势,团队所探索的科研问题方向与地方生态保护工作高度契合。双方一致期待未来在数据共享、课题合作等方面深化合作联动,共推绿色发展。

本次调研是公共管理学院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实践,不仅为当地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学术参考,也构筑起学院师生从课堂学习走向实地实践的重要纽带,同时引导团队成员深入一线、贴近现实,以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发展需求,以切实履职展现责任担当的鲜活实践。


责任编辑:王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5年暑期,碳迹行者实践队分别赴四川省阿坝州茂县、松潘县及若尔盖县三地自然资源局、红原县开展调研座谈。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