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领航,解码噻呋酰胺抗性,为山西玉米纹枯病防控贡献“红色科技”方案

发布时间:2025-10-27 18:52:05

近日,在学校“党建+科研”双融双促工程的引领下,生物系史晓晶教授带领植物保护科研突击队,将党旗高高飘扬在显微镜与试验田之间。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植物保护领域权威期刊《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中科院一区Top)发表了重磅研究成果,为预防山西省玉米纹枯病噻呋酰胺抗性风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本土方案”。

图片1

一、支部定题:将“国之大者”化为“研之课题”

针对我省玉米主产区噻呋酰胺抗性无人监测的问题,教工党支部将“病菌抗性治理”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史晓晶带头认领任务,组建“党员+青年博士+学生”三级攻关链,确立“摸清抗性家底—揭示分子机制—提供轮换策略”三步走路线,确保科研方向与粮食安全同频共振。

二、红色攻坚:让党徽闪耀在千余次实验的每一个细节

1. 抗性测评:团队累计培养百余株Rhizoctonia solani AG-5菌株,测定了每一株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并经过七八个月的时间诱导出噻呋酰胺抗性突变体,证实其抗性可稳定遗传,但生长速率、致病力显著下降——为田间“抗性代价”理论提供直接证据。

2. 机制解析:通过转录组大数据“地毯式”筛查,首次发现自噬、蛋白折叠及细胞应激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变化;鉴定SdhC亚基A46T突变是噻呋酰胺抗性“密码”,为精准监测建立分子靶标。

3. 轮换方案:基于“抗性适合度代价”结论,提出杀菌剂轮换使用模式,为病害的防治和抗性治理提供合理方案。

三、成果为民: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下的玉米地

该研究得到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忻州市科技局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领域)及学校“学科带头人”专项经费的多重支持,培养学生党员5名,形成“支部—科研—产业”闭环,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农业防病抗灾的硬核力量。

一项抗性机制研究,映照的是高校党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史晓晶团队将继续以党建红赋能科技绿,在更多“菌”战一线打头阵、当先锋,为我省粮食安全贡献持续不断的红色动能。


责任编辑:史晓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党建领航“菌”战一线!史晓晶团队在国际一区TOP刊发文——解码噻呋酰胺抗性,为山西玉米纹枯病防控贡献“红色科技”方案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