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清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10余名师生背上行囊,奔赴西安市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前身——长安大华纺织厂——静静伫立在城市北隅。锯齿形屋顶划破天际,钢架立柱锈色深沉,木质顶梁仍散发松脂香,旧厂房被巧手修旧如旧,又融入当代美学叙事。推开厚重铁门,风仿佛从1935年吹来:史料、实物、图片、场景、影像等多重媒介层层铺陈,把大华纺织厂“兴建创业—新生发展—凤凰涅槃”的世纪征程折叠进一方展厅,让岁月触手可及。锈迹斑斑的英式细纱机仍保持微微前倾的姿态,像一位老者俯身诉说;一摞摞泛黄的生产报表上,墨迹浓淡间写着夜班产量、机台效率;磨损发亮的工作证上,“工号00387”依稀可辨。光影交错,机器似重新轰鸣,师生仿佛置身抗战时期灯火通明的车间——“人歇机不歇”,纱布化作前线将士的战袍;又仿佛听见新中国成立时的礼炮,大华纱锭昼夜飞旋,成为西北纺织工业的“长子”。

沿参观动线,师生依次走进“创业维艰”“抗战担当”“工业奠基”“改革转型”四大主题展厅。讲解员的声音柔和却铿锵:1935年,民族危亡,大华人在荒滩夯土立柱,点亮西北纺织第一盏明灯;抗战爆发,大华纱布被前线誉为“救命纱”,工厂三次遭敌机轰炸又三次在废墟中崛起;新中国成立后,大华率先完成公私合营,纱锭数一度占据西北“半壁江山”;新世纪初,城市扩张,老厂“退城入园”,原址涅槃为博物馆与文创公园,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一段段影像、一串串数字、一件件实物,把“坚韧、奉献、创新、自强”的大华精神注脚成可触可感的温度。
参观结束,博物馆前广场响起热烈掌声。材料工程学院与大华1935博物馆在此举行“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双方郑重承诺:依托工业遗存与红色资源,构建“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让更多青年在真实情境中触摸工业根脉、强化专业认同、涵养家国情怀。

仪式后,师生移步至仍弥漫棉絮清香的纺织车间旧址。阳光从高窗洒落,光柱里尘埃飞舞。岳静老师就地开讲,带来一堂题为“从大华历史看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行走思政金课。她手执展柜中一把老梭子,声音在钢梁间回荡:“小小梭子穿梭百年,织就民族工业的自强之路,更织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长卷。”课程从历史纵深讲到时代命题,剖析工业振兴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内在逻辑,勉励材料学子“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把创新镌刻在强国路上”。同学们围拢静听,眼里有光。
返程前,学子们在留言簿上写下滚烫心声——“当我指尖抚过那台1936年细纱机,仿佛与二十岁的先辈击掌——他们也曾青春,却以脊梁托起工业中国。”“大华纱厂的转型告诉我:材料人的使命不仅在实验室,更在广袤山河。我们要用新材料让世界更美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