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圆球”让尾矿区产出“放心粮”

2022-03-06 12:40:04 朱超

“小圆球”让尾矿区产出“放心粮”

——记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系支部“双创”建设成效

把一颗不起眼的“小圆球”埋进土壤,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通过吸附根际土壤中的镉、铅、锌、汞等多种元素,彻底修复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让受尾矿污染的土地再次产出“放心米”。

4年来,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系支部郭军康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秦岭深处的试验田,以农田重金属污染控制为课题,研发出10余种环境友好型修复新材料及配套修复装置,借助智慧农业新技术,在污染土壤中布控修复装置并循环回收利用,通过多次循环实现对土壤污染的彻底修复,同时极大降低修复成本。如今团队已经在汉中市成功修复100余亩农田并实现了绿色种植,试验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去除率达到50%-70%,试验田产出的油菜籽重金属镉含量低于0.2 mg/Kg,达到国家安全标准限值。

1.jpg

2018年,郭军康与“秦岭卫士”团队看到当地群众饱受尾矿重金属污染之苦,下定决心要“把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他们结合陕西科技大学环境学科优势与粮食安全重大需求,破解地方发展难题,开始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课题,通过产学研模式建成110余亩试验田,轮作种植了油菜、水稻等农作物。四年多时间,在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团队成员无数次往返于汉中和西安、稻田和实验室,发挥学校化学、生物、材料、机械学科优势,搭建交叉学科公共研究平台,实现了多学科融合,将新材料、新装置、新设备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2.jpg

郭军康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经过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如今,我们已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如何让老百姓吃得安心,仍是我们这一代农业环保人应该牢记的‘国之大者’。我们要保护好秦岭祖脉,努力用科技创新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3.jpg


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系支部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助力科研攻关,多数党员同志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时刻以党员和支部为先锋队,起到带头作用。支部始终以地方需求为导向,鼓励支部教师党员积极参与陕西地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工作,聚焦秦岭生态保护、大气污染溯源和治理、脆弱生态区污染修复和固废资源化等地方热点需求。

4.jpg

2019年至今,支部先后有9人入选秦岭生态环保青年学者,获批秦岭生态科学考察项目1黄河专项,完成秦岭尾矿污染农田修复项示范工程1项,支部同志主导的《秦岭土壤污染与修复现状调查》和《关于我省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的建议》得到省政协充分肯定。

3.png

团队在略阳铁矿尾矿库调研采样,为地方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出谋划策


7.jpg

公益团队在洋县进行秦岭动物生态考察

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系支部发挥科研团队优势,围绕秦岭生态修复和保护获批多项相关科研工程项目,在科研团队基础上成立了秦岭生态保护公益团队,三年探索,实践队伍深入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华阴市和渭南市共5个城市,39个区县,40实地调研,与各地方政府部门开展32次座谈会,团队掌握秦岭地区第一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深入了解地方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诉求。从2018年起连续3年获得省团委表彰,成为支部凝聚师生、服务地方的品牌力量,极大的带动了学科在生态修复方向的科研和工程能力提升。

责任编辑:杨婧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系支部发挥科研团队优势,围绕秦岭生态修复和保护获批多项相关科研工程项目,做好地方服务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