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系开展系列教学专题研讨,推动本科教学改革
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食品系近期组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乳品工程专业以及食品科学系列课程本科教学团队、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围绕教学质量提升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各专业及教学团队从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课程思政融合、AI 辅助教学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举措。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创新与课程内容优化并行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专业教师们分享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的新方法以及遇到的问题。有的教师提出在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提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案例分析,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参差不齐。针对这一问题,大家讨论后认为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预习任务、建立学习小组互相监督和交流、增加预习成果展示环节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也是该专业研讨的重点。专业将对《食品工艺学》《食品技术原理》等课程进行整合,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比如,在讲解食品热处理技术时,不再是《食品工艺学》中只讲牛奶巴氏杀菌的操作流程、设备参数,《食品技术原理》中单独阐述热杀菌的微生物致死原理,而是将两者整合为“热杀菌技术及应用”专题。此外,专业还计划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如引入食品组学、食品生物合成技术前沿知识,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最新发展趋势。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融合与AI辅助教学的探索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着重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路径。在《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中,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现代仪器分析》等实验课程中,强调操作规范和数据真实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 AI 辅助教学方面,专业将进一步充分利用超星、雨课堂等智能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答题情况,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料,如知识点讲解视频、练习题等。此外,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平台还能为学生提供实时答疑服务,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乳品工程专业: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的特色创新
乳品工程专业针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及跨课程联动教学。如在《乳品工艺学》课程中,将羊乳加工划分为 “原料乳预处理”“发酵工艺控制”“杀菌技术应用” 等独立模块。在《乳品分析与检验》与《乳品化学》的联动中,围绕 “乳糖结晶特性”,先由《乳品化学》讲解乳糖 α/β 异构体的晶体结构差异,再在《乳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中讲解乳糖晶体分析技术,将分子结构理论与仪器分析方法形成闭环认知。课程内容上,专业将进一步突出陕西特色羊乳产业相关知识。除了传统的牛乳加工工艺,重点加强羊乳的成分分析、羊乳制品开发(如羊乳益生菌发酵产品、羊乳婴幼儿配方奶粉等)等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行业需求,增加乳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乳品冷链物流管理等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食品科学系列课程本科教学团队:课程体系优化与思政元素融入
在本次活动中,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合。例如,食品化学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的性质与食品原料学中相关原料的特性存在重复讲解的情况,经过讨论,决定在食品化学课程中侧重从化学结构和反应原理角度讲解,而在食品原料学课程中则重点介绍这些成分在原料中的存在形式、来源以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避免重复讲解,突出各自课程的重点。在课程思政方面,团队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讲解中国传统食品(如豆腐、酱油等)的制作工艺时,融入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通过介绍食品行业中为保障食品安全、推动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生物化学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创新与 AI 助力教学评价
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教学。在讲解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机制(如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等)时,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步推导反应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团队还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完成生物化学实验项目,并进行汇报展示,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借助 AI 技术,生物化学教学团队计划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利用 AI 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次系列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各专业及教学团队共开展了多场深入研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这些方案的实施将为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注入新的动力,推动学院教学工作迈向新的台阶,为食品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