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6月18日到6月23日,院团委学生会以端午节为契机举办了“品味端午,传承文化”主题活动。
活动面向全院学生,同学们用一张张精美制作的主题海报“绘出”端午习俗,展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用一篇篇优秀的征文“忆出”端午故事,歌颂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
此次活动,通过云端共享文艺之美、领悟文化之韵,在宣传普及端午传统文化、树立文明新风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附:部分优秀作品
1803班 周竹焱
1902班 李慧
1902班 徐瑾华
节分端午忆屈原
仲夏时分,昼长夜短,遂端午将至,庆佳节,祭屈原。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推进,端午节也在历史演变与时代更迭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到了端午节,在这一天中华大地处处粽叶飘香,各式各样的龙舟在河流间自由穿梭,千帆竞渡,全国皆是一片欢腾气象,热闹非常。然而端午节的起源却是一个悲情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博学多闻,心怀天下,颇受爱戴的大诗人——屈原,在宦海浮沉中惨遭奸臣陷害,受到当朝统治者的冷落,仕途失意,无奈悲愤中抱石自投汨罗江,中华民族一位文学巨匠就此殒命。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如此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屈原却被沧桑岁月的激荡洪流无情吞噬,堪称我国历史的一大悲剧,就像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颗星星黯然陨落。屈原一生坚守高洁情操,洁身自好,心怀天下的他为解救黎民苍生于水深火热,耗尽毕生所学,心力交瘁。试想当时站在汨罗江边的屈原心中又怀着怎样的无奈与不舍,他的才华还没有得到全数施展,他解救天下苍生的夙愿也尚未达成,但不得重用,饱受冷落的悲痛,无人可与屈原感同身受,最终他还是愤然一跃,从此,中华大地上就少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千百年来,适逢每年的端午节,庆祝传统节日之余,谈及屈原,后世千千万万的人们骄傲而又哀痛,骄傲其才学与情怀,哀痛其不幸的遭遇。如此一位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政治家,富有才学的著名诗人,本该凭借自己的才学在当朝政坛大展拳脚,为造福天下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不幸的是,像屈原这样一匹不可多得的“千里马”却没能遇到一位可以慧眼识珠,知人善任的“伯乐”,楚怀王昏庸无道,听信奸臣妄言,蒙蔽双眼,使屈原饱受冷落与排挤,仕途失意的他心中悲愤难平,最终抱石沉江自尽。现在站在汨罗江边,你是否还会想起,屈原当时一腔热血只得化作满腹悲愤的无奈,眼角垂泪发出的哀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岁月轮回,时代交替,屈原精神始终随端午节一并被世人代代传承,永不磨灭。也许是在人们体味粽香的餐桌上,也许是在观看龙舟比赛的河流旁。端午将至,粽叶飘香,龙舟竞渡,再忆屈原。
(1903班 王嘉毅)
品味端午
洋溢着五千年民族文化的馨香,散发着勃勃文采精华的气息,闪烁着古国文明的灿烂辉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无数传统习俗与节日。
一个个三角形状的粽子,一阵阵艾草的清香,一艘艘奋进的龙舟,一杯杯传奇的雄黄酒。这便是我印象中的端午。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在战国期间,楚国有一名大夫名叫屈原,他爱民如子,深受老百姓的拥护。彼时,秦国实力非常强大,屈原想要联合各个国家一同对抗秦国,却遭到了楚国贵族的强烈反对。最终经过的队伍撞开了楚国的城门。屈原感伤自己的国家已没有希望,最后愤然投江自杀。而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一天,便有了端午节。
说起端午节第一想到的就是吃粽子,百姓为了防止江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便向江中投掷食物,最后便演变成为粽子。现如今,粽子已经有很多品种,但我更加喜欢自己动手做出的粽子,将几片粽叶窝成角锥状,然后加入红枣和米以及其他材料,再用剩余粽叶将粽子裹好,最后系上一条线,上锅蒸熟,甜甜的粽子便做好了。
其次便是赛龙舟,百姓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赛龙舟这项比赛多见于南方,每个龙舟队伍相互竞争,谁最先到达终点即为胜利。这是人们对于贤臣屈原的纪念,更是一种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反抗。这才是真正端午节的味道。
同时插艾叶喝雄黄酒也是另一项习俗。艾草是一种中药,有关艾草可以驱洗传说已经流传了很久,所以每当端午节,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用于祛病防蚊辟邪。而雄黄是另外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够治百虫毒,因此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语。
今年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家家户户都已经开始包粽子。打开门便能够闻到一股粽叶的清香。端午节,表达出的是人们团聚的喜悦,是古老传统的传承,更是对爱国精神的一种传承。
(1901班王小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