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曾是一项被学界权威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共计15册、3000多万字的《十三经辞典》终于得以全部完稿、出版。
人文社科研究的特点在于长期的学术积淀,尤其需要研究人员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在这一点上,文学院辞书编撰团队做到了二十八年磨一剑,匠心编纂《十三经辞典》,在潜心治学中进一步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这部共15册总字数达3000万的儒学经典编纂工程,从1984年开始着手,到2012年全部出齐,历时28载,凝聚了来自全国11个省市100多位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其规模之大、难度之高、困难之多,在文科科研项目中可谓寥寥。二十八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团队成员不为名利所惑,不求职称之升,兢兢业业,一字一字地抠,一词一词地磨,团队中一些成员相继退休、故去,新一代替他们继续前行。1994年,《十三经辞典》编纂发起人、主编刘学林先生因操劳过度突然病逝,他的夫人、同为学者的迟铎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1998年退休到2012年全部结束,长达14年的时间里,迟铎先生仍然带领着团队,奋战在编撰第一线,即便几次生病,身体不好,也没停下研究的脚步,终于完成了这项被学界权威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千古不朽之事业”,啃下了一块没有人愿意啃的硬骨头。而一心投入编纂的迟铎教授,此时已是满头白发。
这项浩大的工程、一万多个日夜的努力,也得到了最好的嘉奖,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被《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在头版头条予以专题报道。《十三经辞典》也让一批青年学者脱颖而出,为我国经学研究带出了一批人才,培养了一批专家,也为广大读者读懂儒家经典提供了方便,为断代语言研究和系统的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2018年,迟铎教授被授予中国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
在《十三经辞典》匠心精神鼓舞下,团队成员潜心学术研究,近十年来,先后有 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另有8门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9项、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重点和“马工程”教材项目各1项,已在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陕甘宁文艺与文化、西北语言文化与丝路文化、周秦汉唐文字与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美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百人的编纂团队,紧紧攥成一个拳头,才能在中国文化的河流中执楫推舟。”迟铎说,《十三经辞典》所承载的学术“工匠”精神,在当前经济大潮汹涌、人心浮躁的情况下更显出它的难能可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