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我校建校75周年。75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与民族命运起伏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牢记师范大学的责任与使命,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用理想、信念和情怀,扛起了西部教育大旗,形成了特有的“西部红烛精神”。
张万霞,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师范生,2019年本科毕业后回生源地工作,签约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高级中学。2019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2019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游旭群校长在“让西部红烛精神绽放时代光芒”的致辞中,专门提到张万霞“到西部基层去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2019年8月29日,《光明日报》第15版,以“我志愿成为'西部红烛'”为题,对张万霞进行专题报道。
我志愿成为“西部红烛”
(本报记者 姚亚奇 马荣瑞)
8月20日,陕西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张万霞来到青海省湟源县高级中学报到。在这里,她将走上讲台,成为高一11班50多名孩子的语文老师。
“我很喜欢孩子,从小到大又遇到很多尽职尽责的老师,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报考了师范专业。”张万霞向记者说起当年选择师范专业的初心。除了免交学杂费,公费师范生每个月还能享受到600元的国家补助——这让来自西部小城的她长舒了一口气。
在学校里,张万霞系统地学习了教学理论。来自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新一中等知名中学的一线教学能手也被邀请进大学课堂,定期举办讲座,在课程设计、教材研读等方面,帮助师范专业学生充实经验,提高技能。
2018年9月,刚刚步入大四的张万霞开始面临就业选择。为了让这些未来的园丁们在心理上、业务上、经验上进一步夯实基础,学校开列出一份长长的实习清单——来自全国160余所中小学面向1900余名公费师范生敞开实习的机会。
以前在学校里,都是同学相互试讲。如今走上讲台,面对一群稚嫩的面孔,张万霞顿时感觉“压力山大”。幸运的是,学校为她安排了一名有着20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作为她的“一对一”教学指导老师。
在深圳莆田区黄埔学校的实习结束后,张万霞留下了上万字的教学反思,手头多了好几本字迹满满的听课笔记。
今年1月,张万霞怀揣简历,回到了青海省西宁市,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公费师范生的双选会。都说当了“公费师范生”就等于端起了工作的“铁饭碗”,可师范生选择就业地点也很重要。留在省会大城市教书,各方面条件成熟,生活便利,但是县区的教师资源更加稀缺。
张万霞怀揣简历在会场里转了几圈,最终还是把第一份简历投给了青海省湟源县教育局。“我是国家花钱培养的师范生,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张万霞告诉记者,她选择的湟源县高级中学四年前才开办,那里师资力量现在还很薄弱。
按照国家要求,公费师范生本科毕业后,要回到生源地教育岗位服务6年,之后才能决定继续任教或者异地调动。四年前,在青海省,包括张万霞在内的8名同学被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师范生项目录取。如今,他们同张万霞一样,如约返回青海,在一线教学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2019年,陕师大有2160余名本科毕业生签约到教育领域,其中绝大多数服务于西部教育发展。
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教育部要求以更大的力度拓展基层就业新空间,抢抓农村发展重大机遇,推动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选调生”“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为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地出台了各类政策措施。
“我志愿,成为一支‘西部红烛’,燃烧自己,教育报国!”这是22岁的张万霞在毕业典礼上立下的誓言。她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回到母校继续攻读教育学硕士,以便将自己日后在基层的教学实践与最新的教学理论相结合,更好地灌溉那些生长在祖国西部的花朵。
【专家点评】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郭立场:基层是创新创造的前沿阵地,是改善民生的最终环节,也是高校毕业生历练成长的广阔舞台。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也要突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感情留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