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建领航擎旗铸魂 笃行强国育才赋能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是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支部现有党员33人,副高以上职称占比40%,硕士研究生以上占比95%。支部书记入选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支部党员中,2人荣获陕西省师德标兵,2人入选共青团陕西省委青年讲师团,19人在陕西省思政课“大练兵”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党支部依托全国党建样板支部优势,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服务地方为目的、立德树人为根本,明确“一年强基础、两年建平台、三年创品牌”的工作思路,整合支部党建、学科、团队、平台等资源,聚焦“党建联建、教育服务、实践育人”重点任务,通过支部联建、业务联动、活动联办等形式,打造党建联学共建新范式,形成服务教育事业新成果,守好实践育人工作主阵地,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能力和贡献度。
01党建联建·共融共享
激活“红色引擎”新动能,构建协同育人新矩阵
党支部着力激活“红色引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优势,主动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党支部、西安市灞桥区所辖社区党支部、学校合作企业党组织以及安康市汉阴县平梁镇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层党组织构建联建共同体。通过共同开展专题党课讲授、政策理论宣讲、联合主题党日等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动能之源,为协同育人注入坚实的思想根基与前进动力。在此基础上,支部重点构建“协同育人新矩阵”。打破校园围墙,整合联建单位资源,打造“四维协同”实践模式:一是与场馆协同,开展“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一体化建设,选派教师党员、红色讲解员担任课外实践导师;二是与社区协同,建立党员志愿服务站,将“思政小课堂”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大课堂”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三是与企业协同,共建“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四是与乡村协同,与属地乡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理论宣讲、乡村文化调研等志愿服务。通过党建联建,支部成功将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资源整合、多场域联动的新时代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切实提升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强保障。

02教育服务·理论传播
赋能教师发展新路径,优化教育服务新体系
(一)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党支部跨专业打造独具高职特色的“1+2+3+X+N”模式,构建“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体系,分年级设计“认知—实践—升华”阶梯路径,组织学生赴企业、乡村开展实践,在大国工匠故事中悟“技能报国”,在乡村振兴调研中明“国之大者”。打破传统思政课框架,集体开发“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定制课+实践课+在线课”矩阵,形成由精准思政教案、案例、红色主题系列剧本杀等组成的教学资源库等,建成12个实践育人基地,获批省级精品课程、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案例一等奖;学生参与“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等活动超5000人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赛项等省级以上思政类竞赛中,学生团队累计获奖50余项。
(二)搭建多层次成长平台,强化教师综合能力提升
党支部扎实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教研协同”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一是筑牢理论学习平台,通过“三会一课”、专题研讨、理论宣讲等,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坚定教师理想信念。二是拓展实践锻炼平台,组织教师赴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参与社会服务与调研,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升育人本领。三是打造教研协同平台,依托集体备课、教学竞赛、课题申报等,激发教学科研创新活力,推动成果转化。党支部年均集中学习22次、校内外宣讲20余场,暑期集体赴红色教育基地研修,3名教师接力扎根紫阳职中支教,累计培育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荣获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2项,完成省级以上课题30余项,10名青年教师先后获评省级思政课大练兵“教学标兵”、特等奖,4人荣获国家级教学竞赛特等奖、二等奖。

03实践育人·知行合一
打造红色育人新载体,贯通区域发展新脉络
(一)创新载体,实现育人效能与区域发展互促共赢
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积极构建“多维互动、知行合一”的红色育人新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一是深耕数字化载体,让红色教育“活”起来。党支部突破传统模式,运用VR/AR技术复原革命遗址,打造“云端”红色展馆,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场景;创新开发“红色剧本杀”、拍摄普法短剧等,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感共鸣中深刻理解红色精神,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极大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拓展实践化载体,让红色基因“动”起来。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和西安半坡博物馆共建实践育人项目,通过重走革命之路、探寻红色旧址、开展联学共建、进行政策宣讲与法律援助,将红色课堂开设在田间地头与基层社区。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参与基层治理的真实实践中锤炼初心、体悟使命,实现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践行”的升华。三是打造服务化载体,让红色初心“实”起来。党支部与西安市灞桥区政府共建培训基地,是红色育人载体向服务社会延伸的典范。组建党员教师先锋队,面向五大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法律援助等公益性服务,将红色信仰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通过常态化、多样化的活动,有效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践行高校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责任担当。
(二)聚力赋能,推动典型经验和先进模式辐射引领
牵头成立“三全育人联盟”,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研讨会”和“党建育人工作坊”等活动,系统推广教师培养的典型做法与先进模式。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相关活动11场,覆盖省内外30余所高校,参与教师及管理人员近1200人次。同时,系统总结“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经验,积极推动实践成果辐射推广,成功指导校内3个基层党支部创建并顺利通过“陕西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成果经验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任务研讨会、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等重要平台交流分享20余次,获得广泛认可。教师党员积极服务地方党建与基层治理,精心组建6支以学生党员、团员为主体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杨凌区人民法院、汉阴县政法委等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指导、理论宣讲和支部共建活动,获地方党组织表彰与高度评价。

立足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将以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引领,坚持在强化自身建设上发力,完善党建引领与团队协作机制,构建组织互联、资源互通、经验互鉴、发展互促的融合新格局;在推动融合创新上跨越,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全面提升育人质效;在服务区域发展上提升,深化校地共建,鼓励师生投身社会实践,将红色育人与服务基层紧密结合。通过持续创新载体、聚力赋能,支部必将进一步贯通育人与实践、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脉络,为培养时代新人、助力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