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工作】培养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塑造健康职业人

2020-06-05 17:53:57 王功名 陈夏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讲话精神,实现思政课“用学术精神辩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和政治理性”的光荣使命,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直属党支部始终要求全体教师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去感受历史和现实,在理性思考中自觉认识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和增强责任担当意识,自觉倡导和参与公益活动,逐渐成长和发展为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

图片10.png

一、培养方针:以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为方向

1. 支部始终坚持把培养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目标。

支部始终要求全体教师通过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国情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思政课教师不是普通的、价值中立的知识传授者,在当下价值多元的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所有教学话语必须完全符合并从属于主流政治话语,思政课教师必须用主流的意识形态主导和塑造大学生政治观念,完善大学生政治人格,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图片11.png

2. 支部始终坚持把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坚实基础。

在当前现代化渐次深入、环境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支部深刻认识到思政课教学中的话语方式必须变更,明确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政治理性”养成的新特点,尊重并利用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规律,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在整合各种新话语基础上,更好地坚持主流政治话语而不是偏离这一话语,更清醒地站在学术前沿、引领时代思潮,更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解释中国历史与现实,解释世界与人生,以引导学生通过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实践不断改进自身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能力,逐渐完善自身政治人格,为成长为社会政治生活的成熟的“政治人”奠定基础。

3. 支部始终坚持把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支部要求教师从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入手,帮助学生学会摆正个人和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再辅以心理调节、人格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使健康人格教育真正收到成效。每个大学生发展成合格职业人、理性政治人、社会责任人,必须具备以下四种精神,即实事求是、求真的科学精神;以人类利益为一切言行根本出发点的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脚踏实地、勇于进取、自强自立的实践精神;善于辩证思考和理性分析的批判精神。只有具备这四种精神,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在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自觉地以这四种精神为支配自己思想和实践的原则,从而保证自己不犯或少犯错误。

4. 支部始终坚持把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

思政课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主题,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保证教学系统性;教学内容前沿化,保证教学时效性;教学内容生活化,保证教学人本性”为改革切入点,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激发并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坚持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德育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理想信念、道德、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等教育内容,切实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理想信念、道德、心理和人格等方面问题。

二、培养方式: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志愿服务外化于行

1. 内化于心:以思政访谈室为媒介,深化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

从2011年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直属党支部以培养理性政治人为目标,充分发挥思政访谈室“知识性与导向性、学术性与政治性、思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德育功能。访谈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国计民生重大问题、学校发展和个人前途以及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的一切问题,与学生促膝谈心、答疑解惑,使学生在小人物大环境、小问题大道理、小事情大文章的情境设计中领悟更深刻的道理。在帮助学生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完善的心理防御机制。截至2020年春季学期以前,思政访谈室已成为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最为靓丽的思政教育品牌活动之一,为三亚学院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实现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政治理性”的最佳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图片8.png

2. 外化为行:以志愿服务为途径,实践健康人格教育成果

为推动志愿者工作常态化发展,从2013年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直属党支部带领全体教师在海南省率先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分挂钩的新思路,每位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参加3次以上志愿服务活动,并上交一份实践报告可获得该课程1个实践学分。通过志愿服务拿到学分,不仅是增加大学生的公益意识,更是要以制度设计让公益变成大学生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自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志愿活动,成功打造了红丝带志愿者和蓝丝带海洋保护志愿者服务社团两大志愿服务品牌。思政教育下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不仅以实践检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的积极成果,同时也帮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进一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锤炼自我,为成为真正的理性政治人、社会责任人和健康职业人做充分准备。

图片4.png

三、培养规划:融合线上教学,打造多维立体教育模式

受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思政访谈室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受到一定影响。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直属党支部第一时间把握疫情发展形势,积极转变教学策略,逐步推行线上育人模式,全面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持续性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健康成长。

1. 推动思政访谈室线上改革

受疫情影响,较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思政访谈室面对面交流形式。但党支部在疫情期间充分利用各种线上教学平台的便利条件,建设线上思政访谈室,突破空间限制,在关键时期坚持为广大师生解疑释惑、传达抗疫正能量。帮助三亚学院师生充分了解疫情相关知识和政策、调节心理状态,树立抗疫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在正式复学后,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党支部将继续推动线上思政访谈室建设,并进行常态化改革,作为今后线下思政访谈室的补充形式,为学生们提供时间、空间灵活丰富的帮助和指导。

2. 建设线上思想工坊

为了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上岗、上梯阶的竞争策略和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习惯,培养他们受社会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综合竞争力,真正成长为理性政治人、社会责任人和健康职业人,党支部还将开展线上思想工坊建设,通过读书分享会、专题学术讲座等多种多样的线上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关键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铸魂育人。

图片9.png

四、结语

育人更重要的是育心,不单要以课程育人,更要以文化育人、思想育人,围绕学生思想工作打造服务平台。几年来,社科部直属党支部广大教职工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契合学校“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理念,对“当下高校实施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怎样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养成学生政治理性、良好品德等方面具有高度自觉,很好地践行了学校办学理念和党的教育方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直属党支部要求全体教师通过思政课教引导学生逐渐成长和发展为理性政治人、社会责任人、健康职业人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