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同频“中国梦” 艺术赋能“强国行”
艺术设计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现有党员18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6人。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对标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和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主动融入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主动开发邵阳市创文、乡村振兴等校地、校企合作项目,校地同频,党建联建,聚力培养对党忠诚、艺德高尚的高素质艺术类应用人才。
1.校地共建,擦亮党建品牌
以党建示范点为引领,加强与邵阳市各县区基层党支部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党建新格局。全面推进智助乡村振兴工作,为推进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贡献了邵院智慧。
承接“大祥党建品牌构建可视化研究与实践”的校地合作项目,近400个党建成果展示设计方案落地实施。与邵阳市南岗村建立校地党建共建基地,完成景观规划设计图7项,室内设计3项。探索出“党教同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校地协同回馈地方、服务社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模式。通过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深化党建共建活动,强化资源互补,共同助力地方乡村振兴,把更多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与此同时,弘扬志愿者文化,把艺术成果更好服务于邵阳市各项创文活动中。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发展形成了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图片1
2.扎根基层,闪耀党建光芒
支部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确保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优化探索“党教同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校地协同回馈地方、服务社会”基层党组织建设,擦亮“润美立德”党建品牌,将课程教学、实践实训和毕业创作等内容与各县区产业发展、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深度融合。
支部党员积极投入参与邵阳市“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战略合作”,为陈家桥、田江村、李子塘等20个村镇设计并完成了美丽乡村规划工作。开设美育课堂50余个,布置乡村“非遗”展览4场,带领乡村学子自主制作公益品400余件。支部党员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图片2
3.艺术赋能,绽放党建之美
出台支部联系年级制度,构建了以“艺术、技术、学术”等“三术”师资队伍评价体系,通过党员服务岗、党员导师制、党员互助小组等方式,引导教师党员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中亮出党员身份,争当“四有好老师”,旗帜鲜明地作示范,当模范。构建“党建+科创”融合体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精准实施有组织的科研,使学校成为科技攻关的主战场、原创性成果的孵化地。
学院与邵阳市政府合作共建“邵阳红公共品牌研究院”;与邵阳市非遗传承研究所合作共建非遗研习馆;与华立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校企合作现代产业学院——华立创新设计学院;参与“南山国家公园研究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支部党员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项,累计完成涉农企业服务60余项,服务地方横向科研项目22项,引进经费130余万元。教师团队获评第19届“湖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24年湖南省“巾帼文明岗”。
图片3
4.强国有我,贡献党建力量
支部将党建工作与实践育人相结合,通过组织党员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学院成立“艺心”志愿者服务站,党员师生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以非遗传承为主线,积极开展校外志愿活动。深入邵阳市142个社区,35个乡镇“三下乡”、支教、支农,实践艺术普及之路,共育艺术传承之花,展示党建元素之美。“艺心”志愿者服务站被评为湖南省第三届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实践育人成果入选“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1项、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并顺利结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