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产教融合,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高质量党建链赋能产业链发展
一、创新的背景与动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要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的重大要求,落实江苏省委“高校科研院所党建要重点在助力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的部署要求,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坚持把党的建设与科技创新相融合,集聚资源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促进地方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具体做法及创新点
(一)“党建+人才”构建党员协同攻坚机制
1.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
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加强与华为、京东方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积极响应“高校党组织对接产业链党组织”行动,与江苏省新型显示产业联盟开展党建共建,搭建“资源-人才-技术”协同平台,构建人才创新联合体,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加强组织建设,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党建业务相融合,充分发挥支部特色,创新党建引领发展的新路径。2016年起,光学技术与行政党支部与苏大维格公司党支部共建 “苏大光电—苏大维格”校企协同党建基地,实现1+1>2的效果,联合申报多项重大科技、人才项目,获批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
3.激活党员动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引领作用,推动党员协同攻坚。组建“高校-企业-研究所”复合型创新团队,形成12个产业导师团队,引领教学改革,形成10余个校企研发团队,牵头科技攻关。支部书记秦琳玲获得教创赛国赛三等奖,乔文获得QC人才,团队老师多次获得省“双创博士”,省333工程等人才称号。
(二)“党建+教育”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1.革新培养理念,创新协同育人
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培养掌握攻坚战略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2.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
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联动,双创教育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成立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智造产业学院,打造“双师型”“双能型”产教融合教学团队,聘任省产业教授5人,获批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9个,与德龙激光等多家优质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强化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
3.加强课程建设,形成长效发展
依托“双导师制”优化培养方案,融合课程、项目、竞赛于一体,构建适应行业发展动态的新工科课程体系。开展产业前沿系列讲座,以导师制为抓手,通过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SEA”计划,提高学生双创能力,构建产教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三)“党建+科技”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1.校企深度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聚焦光电前沿,与苏大维格、华为、中石油等头部企业,联合承担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推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第二代身份证等国家重要证卡和航空航天、GF等国家重大领域和战略工程。
2.开展科技攻关,攻克卡脖子技术
构建高校与企业双向嵌入机制,融合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工程能力,攻克产业“卡脖子”难题,如微纳制造方向,聚焦大幅面多维微纳光刻直写技术,研发关键装备,填补国内行业空白;建立了业内首条透明导电薄膜绿色制造产线,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
3.推进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
学院与苏大维格共建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突破高校专利转化的工程验证瓶颈,构建7个专利组,极大地推进了“微纳柔性制造平台”全链条体系建设,显著提升产业应用成效。
三、主要成效及经验启示
学院党委注重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擦亮“追光铸魂”党建品牌,构建党委领航、支部领路、党员领跑体系,实现高质量组织链助力产业链高水平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一)主要成效
1.搭建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以组织链服务产业链,搭建新型显示产业链党建共建平台,10余家链上企业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校企共建江苏省首批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江苏省人才攻关联合体和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培育2家上市光学企业,近三年推动直接销售超19亿元,对技术升级、产业优化产生深远影响。
2.创新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现代光学智造产业学院为基础获批苏大首个江苏省本科高校“先进光子智造产教融合重点基地”;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10项(国奖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430余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金奖2项);国家大创项目19项。本科升学率突破60%,就业率95%以上。
3.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近5年,学院获批国家级项目51项(5213万);Nature子刊等顶级期刊论文百余篇;横向项目251项(2.4亿);授权专利624项(发明273项),有效转化50项(80余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省部级以上奖10余项,以及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并多次获央视及中央省市媒体报道,产生良好社会效益。
(二)经验启示
1.提高政治站位,发挥组织优势。要坚持政治引领,从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高度谋篇布局,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促进党建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同频共振。
2.立足学科优势,党建业务融合。要坚持党建业务互促共进,把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作为党建的重点,做好顶层设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3.深化产教融合,增强党建实效。要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深入挖掘各支部、教师优势特点,实现人才、科研资源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切实提升党建质量,增强产教融合工作实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