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之路

2023-08-27 21:00:32 汪静静 金鑫

党的二十大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就要始终做到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凝聚教育共识合力、创新教育载体媒介,努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遵循教育客观规律

引导青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思想认知、情感共鸣、坚定意志转化为实践行为,做到“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使得理想信念教育和理论宣传呈现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螺旋式上升状态,这种将教育和宣传方法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

具体来看,“知”是基础,解决的是坚定什么理想信念的问题。主要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内在价值意蕴和基本内核认知,并对这一内容的目的有着清晰的了解。因此,要推动当代青年充分认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推动青年正确认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搞清楚为什么要学习革命烈士英勇事迹、为什么要加强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建立适合青年特点和时代需求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尤其是思政课课程要改变教育内容枯燥、教育设计不合理、教育方法单一落后的局面,有的放矢地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情”是关键,主要是受教育者通过依赖一定客观环境条件中创设的教育内容所传递出的价值观念,形成一种主体的态度体验和情感判断,解决的三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的问题。要在认知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激发情感认同,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肩负的使命具有明确的主体担当和责任意识,做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模范和英勇战士。要在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中凝聚情感认同,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社会的大背景中,在奉献中涵养国家归属感、文化自豪感、民族责任感。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培育情感认同,作为一种教育体验,情感认同来源于受教育者对一定场域的体验,因此教育者要努力营造良好向上的教育文化环境,有效引导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朝积极方向发展,既包括有形的宣传栏、博物馆、档案馆等,也包括无形的标语导语等,还包括通过重大时间节点和纪念日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在融情于境中激发共情,引导青年在自主探索的过程,培育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亲近感和悦纳感。

“意”是保障与核心,是认识和情感升华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表达,解决的是在现实场域中如何更好的坚定理想信念的问题。市场经济背景下,面对去意识形态化、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多元思潮冲击的现代症结,青年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关乎到改革开放事业的巩固和深化。因此,要特别注重培养青年个体的担当精神、斗争精神和革命精神等意志品质。有了担当精神,青年就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能够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不会轻易的被糖衣炮弹打倒;有了斗争精神,就敢于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迎难而上,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锐气,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有了革命精神,就能时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是否正确,就能抵制诱惑,做到行所当行、止于当止。除了内部的自我建构,也要加强培育外部的保护机制。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和体系,通过结合课内课外教育渠道和平台,保障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性、全面性和针对性。

“行”是目的和归宿,是“知情意”的落脚点,也是衡量“知情意”具体效果的最终标准,解决的是在实践中如何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果、价值和优势转化为助推国家发展强劲效能的问题。对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在实践中,应引导青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一种正确的心理态度、向上的精神状态、自觉的行为习惯来勉励和要求自己,将以培养“四自能力”落实“四个能否”标准。

凝聚教育共识合力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系统思维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子系统和要素组成的,系统的每一子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加强青年信念教育特别是学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念,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合力。

一是,要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要素的融合性。“凡系统都有整体涌现性,不同系统具有不同的整体涌现性。”系统整体性功能的实现是系统各要素通过融合而产生出新的系统功能的过程。也就是说,经过系统内部要素的有机融合和整体涌现,能够使系统整体产生出新的特殊功能。要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要素内部及之间的互动,如家风家训、校规校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律法规等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要通过整体的联动,充分挖掘他们之间对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共同资源,有效解决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过程分割的局面。

二是,要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要素的联动性。家庭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塑造青年价值取向的原场域;学校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课堂,是联接家庭和社会的纽带;社会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延伸,具体的教育效果需要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效沟通和衔接,避免“单打式”的教育困境,营造一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混合式”、“协同式”的局面,让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划都能够涌现在三者之中。比如说,使青年接受优良家风家训的过程,成为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过程;使青年在学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过程,成为日后开展理论宣传、凝聚社会共识的准备过程;通过参观红色热土,了解革命烈士的家书家风,进一步向青年传递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培养青年的家国情怀。

三是,要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要素的聚合性。从系统思维把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延续性,就是要各要素取得的教育成果汇聚起来,统一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基本目标上来,提升教育质量的厚度、深度、广度和高度。要避免出现目标不清、措施无力、过程分割、效果不佳等问题,凝聚教育共识,形成同频共振效应。

创新教育载体媒介

作为一种大众载体,其传播优势和特点能够让广大群众在接受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不断运用,这不仅对于再现历史场景、加强文献叙事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通过使观众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劝服灌输激励的宣传效果。尤其是一些红色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将书信、遗书、史料、文献等感官元素通过镜头、光影等手段,进一步传达给观众,“影视化手法的合理运用,不仅强化了纪录片的光影效果之美,也能有效带动受众的情感共鸣”。青年是使用新媒体最活跃最频繁的群体,全社会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传播媒介、电影电视教学、云课堂等多种方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青年在增强听觉视觉共鸣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理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向心力,实现与教育者的多渠道多层次交流互动。对于学生青年来说,高校也要充分保障和优化新媒体教学机制的常态化运营,善于运用和创新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丰富青年理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载体,让大众传播媒体的特点成为教学过程的优点。

(作者:汪静静,苏州新东方学校党委书记;金鑫,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讲师)


责任编辑:林心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要始终做到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凝聚教育共识合力、创新教育载体媒介。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