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把握现实的科学思想方法,体现为对历史的尊重,把现实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历史思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正是在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知往鉴今强调以史为鉴,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知往鉴今的历史思维科学地反映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刻地揭示了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运用知往鉴今的科学方法,善于从历史思维的角度处理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重大关系,才能真正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
一、知往鉴今是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起步时期,党和国家就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相继形成了“一用”、“一新”和“两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的方针。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成立亲笔题词,强调文艺发展要坚持“推陈出新”,主张对待京戏艺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1964年9月,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示》中提出了“古为今用”的文艺方针,主张对古代文化还是要加以利用,作为创造新文艺的借鉴,而不能全盘否定,拒绝借鉴和利用。2014年,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的讲话中强调:“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可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质上就是传统文化有区别的加以对待,既要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也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不能全盘吸收。在这基础上,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又有了新的总结和发展。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2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两创”方针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传统文化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在“两创”方针实施过程中,对历史的总结与反思是前提,为现实而服务是目的,对现实的创新发展是其未来指向。这一方针科学回答和处理了文化建设过程中,历史、现实和未来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知往鉴今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
二、知往鉴今是把握文化建设前进方向的科学视野
在文化建设中,把握其前进方向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必须看到,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各种问题不断涌现,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最终是通过科学审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内在关联而把握的。知往鉴今是对审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内在关联的科学视野,主要体现在对文化建设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机统一体全面科学的把握。
首先,坚持反思性与总结性的有机统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前提是对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反思总结,这就要求我们要反思历史,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把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探讨,并在历史中找到现实的根据,即是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长时段思维”。知往鉴今首先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要承认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集合体,应当承认它们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有相互矛盾着的两个侧面,都有自己的两点;正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因此在文化建设的过程,处理好继承历史的重大课题,首先要知往。知往就是对历史的充分了解,认清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文化、思想、意识、理念等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防止不加辨别的无条件继承利用,才能做到更好的鉴今。基于此,应该承认知往就是“两点论”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和展开,是考察历史的正确态度。
其次,坚持服务性与批判性的有机统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目的是为现实而服务,即古为今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知往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有批判的合理继承,实现知往的目的——鉴今。一方面,知往鉴今是一种继承性思维。现实在与历史的联系中发展,向古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今天,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两者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处于不断的交互作用中。因此,知往后必须做到鉴今,“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另一方面,知往鉴今也体现了一种哲学的辩护性思维。这是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正当性做出的合理化说明,给出“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正当理由。这样就要求在服务现实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再次,坚持超越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最终指向是未来的创新与发展,即推陈出新,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任何现实都是一个历史时间坐标上永远处于不断被确定又不断被超越的东西”。这是一种超越性与批判性思维,是对历史与现实“消亡”给与合理性的说明,说明其不断发展的未来指向,它真正体现了历史思维的科学内涵,丧失了这种批判性、超越性,历史发展也就丧失了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来看,这种思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未来首先要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自我否定,基于一种自我反思的批判,才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未来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又所超越,即创新,产生出原有旧事物所不能具有的新要素、结构和功能。既在批判历史的过程中促进现实的发展,又在超越现实的过程的中实现自身更深层次的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向未来敞开。
三、知往鉴今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招
文化之于民族是最核心的力量。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经过上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批判继承、吸收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而生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实践的伟大创造,是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道德品格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必须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增强底气。在这个问题上,无疑就必须首先做到知往,只有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才更好的指导现实的文化工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自信来源于对历史的深刻认知和充分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是经过历史、人民、实践检验得出的真理,经过长期的丰富、发展,不仅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更为我们坚持文化自信提供了依据。历史和实践证明,文化自信的核心是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分离或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无疑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一方面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历史,加强对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的学习,谨防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袭;另一方面在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今天的文化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未来。
(作者:汪静静,苏州新东方学校党委书记;金鑫,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讲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