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实践进苗乡 基层实事显担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7月9日至13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总支组建的“研马致行”实践团跨越1600多公里,奔赴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南宫镇交下村,以理论宣讲、乡村调研等形式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篇章。
苗乡驻廊传星火 红色育人赓血脉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交下村村民在“党建文化长廊”学习。姜轶宁 供图
青春该以何种姿态绽放?实践团通过“宣传+服务+教育”的务实举措给出答案。为深化基层党建工作,强化党史学习教育,他们将交下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的“空白墙”,精心打造成一条长达十余米的“党建文化长廊”。这一举措不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构筑起一道亮眼的“红色风景线”。长廊内,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洪精神等宣传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呈现精神内涵,吸引众多村民驻足“打卡”。交下村的党员与群众纷纷点赞,称这面墙不仅美观,更让“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了更具象、可感知的新落点。
理论宣讲接地气 政策解读零距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村民发放并讲解宣传手册。姜轶宁 供图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苗家吊脚楼?实践团发挥学科优势,提炼“特色产业、绿色发展、民族团结”三把金钥匙,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苗乡鲜活案例,以专业学识架起政策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宣讲前,队员走寨串户倾听苗族老乡心声,认真记录民生需求,收集到产业发展、医疗保障等5大类35条诉求,让宣讲内容更贴合群众所需。在篮球场搭建的临时宣讲台上,队员姜轶宁结合村民熟悉的林下养鸡、魔芋种植等特色产业案例,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转化为生动朴实的乡土语言,使理论宣讲既有深度又接地气。为提升宣讲实效,实践团还为村民发放涵盖乡村振兴政策、普通话推广、禁毒防艾等内容的宣传手册。针对老年群众,队员们“一对一”耐心讲解;面对孩子们的好奇提问,则用身边案例打比方。从理论解读到政策落地,实践团用“乡音”传“党音”,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浸润苗乡沃土。
红色基因永传承 长征精神励后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交下村党史讲解员。姜轶宁 供图
是什么让岁月的足迹依然清晰可寻?烈日灼灼,山道蜿蜒。交下村——这座红军长征途径的侗寨,红色遗迹的山间静默矗立。村支书王文进抬手抹汗,指着被岁月磨亮的青石板路说:“当年红军也走这条路。”一句话,让脚下的崎岖泛起历史的回声。他领着实践团沿旧道前行,边走边讲述长征途中交下村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一小时山路,如今的脚步与九十多年前的足印悄然重叠。红军墓前,讲解员声音哽咽:“牺牲的小红军,年纪和你们一般大。”队员们闻言眼眶骤红,列队墓前举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在山谷回荡,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初心印记烙苗乡 实践育人启新程

图为实践团重走长征路合影。姜轶宁 供图
在铭记中传承、在践行中传播、在奉献中闪光。团队成员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既深刻体悟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亲历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愈发坚定了把青春镌刻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乡村发展,把实践中的收获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