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素质能力 聚力高质量发展
2025年8月18日至21日,我随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层干部队伍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暑期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此次培训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阐释,也有接地气的实践研学,对我而言,既是一次政治洗礼,也是一次业务能力与思维方式的提升。
一、红色精神滋养初心使命
田洪光书记的《大别山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科学内涵。这种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的鲜明写照,也是新时代我们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源泉。作为职教干部,我要把这种精神内化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责任感,在专汽产业学院建设和职业本科探索中不断砥砺前行。
二、干部贡献力决定学院发展力
李洪渠教授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与中层干部贡献力》中强调,中层干部是学校发展的“中枢神经”,干部贡献力体现在能否“分忧解难、创造价值、推动发展”。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反思:在学院工作中,我要强化学习力、执行力和协同力,既能带头研究政策、引领方向,又能落实到课程改革、科研服务、产教融合的具体项目中,真正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五金”建设引领课程改革与专业优化
夏学文教授提出的“五金”建设(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以及夏继军教授关于数字教材建设的路径,为我校汽车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清晰方向。结合我院实际,下一步应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应急装备方向的专业优化,打造一批契合专汽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课”,推动教材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党建与思政是职教发展的根和魂
乔志强巡视员《高校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刘明涛副校长《“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让我认识到,党建与思政并非“附属工作”,而是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对照我院实际,应坚持党建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探索“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模式,把工匠精神、红色精神、专汽产业精神融入课堂与科研,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五、科研团队与产教融合是学院科研突破口
蔡新职教授关于科研团队建设与横向技术服务的报告,为我院破解科研短板提供了思路。我院应依托随州“中国专汽之都”的产业基础,组建跨专业科研团队,聚焦专用车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数字化改造等关键方向,探索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产学研平台、中试基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六、数智时代要求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转型
戴冬秀教授的报告启示我们,数智时代人才需求发生根本变化,既要具备扎实技能,又要具备数据智能与跨界融合能力。我院要提前布局,在专业建设上引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元素,探索“创研赛训一体化”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适配力和竞争力。
七、青年教师发展关系学院长远未来
曹明顺教授提出青年教师的“自我觉醒与职业生涯规划”,让我思考如何更好地做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院长,我要推动“五级递进培养”路径,完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科研创新、技能竞赛支持体系,帮助他们成长为学院未来的骨干和领军人才。
八、实践研学与对口交流拓宽了眼界
通过赴黄麻起义纪念地、烈士陵园和黄冈市博物馆研学,我深切感受到红色基因的厚重力量;通过与黄冈职院交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对口研讨,我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本科发展的路径,即产业导向、产教融合、师资先行、科研突破。这也为我院未来开展职业本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九、个人体会与工作思路
此次培训让我更加清晰了作为中层干部的职责: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能落实落地;既要坚守教育初心,又要敢于改革创新。结合我院实际,下一步我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党建引领:以党建为统领,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
2.专业优化:聚焦专汽产业“四化”转型,调整专业结构,打造“金专业”。
3.课程改革:实施“五金”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与数字教材。
4.科研突破:组建科研团队,强化横向技术服务,提升科研水平。
5.师资培养: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6.本科探索:积极谋划职业本科建设,探索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
结语
此次黄冈培训,不仅是一场知识盛宴,更是一场精神洗礼。作为专用汽车与应急产业学院分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我将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具体行动,推动学院在服务随州专汽产业发展、探索职业本科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建设教育强国、技能强国贡献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