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报道:天城大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师生党支部“以建筑讲史”创新经验
天津日报以《当青春“遇见”历史》为题,报道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师生党支部在天津城建大学校党委、学院党委领导下,以独特的 “以建筑讲史”新模式和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承经验,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建筑学院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师生党支部的带领下,学生们走街串巷测绘天津红色旧址,将百年建筑 “搬” 进展馆。不同于传统静态展览,展馆内不仅有历史照片与立体建筑模型交相辉映,更设置了互动工坊—— 参观者可以亲手拼装建筑文创,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历史温度。
“边听讲解边动手搭建的模式,让参观者停留时间延长近一倍,对建筑和历史的兴趣也更浓厚。”建筑学专业2022级学生王奕旭分享道。这种“讲解 + 实践”的沉浸式体验,让冰冷的建筑数据与鲜活的革命历史深度融合,成为展馆最亮眼的特色。
展馆背后是一支由学生组成的志愿团队,分为讲解组与红色劳动工坊。讲解组用生动的表达传递历史故事;红色劳动工坊则运用建筑专业知识,设计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化以更贴近大众的形式 “走出去”。
2022 级学生齐泉在展馆内介绍时提到,模型与实物的结合让历史 “可触摸”,而互动环节更激发了参观者的参与感。这种将专业学习与红色文化传播结合的模式,既深化了学生对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跨学科表达能力。
“以建筑讲史” 的创新路径,吸引了天津博物馆、梁启超纪念馆、觉悟社纪念馆等多家展馆的共建合作。天津城建大学红色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兰巍表示,这些合作为学生搭建了优质实践平台:在展馆担任志愿讲解员的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公众传播,深化了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认知;同时通过讲解与文创设计,提升沟通表达、创意实践等综合素养,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兰巍强调,这种 “从建筑视角切入历史” 的模式,不仅让革命历史更具感染力,也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与社会资源联动提供了新范本。
当建筑专业的学生成为红色历史的 “翻译官”,当冰冷的建筑模型承载起热血的革命故事,天津城建大学的这场创新实践,为红色文化传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未来,期待更多 “以专业讲史” 的鲜活案例,让历史在创新中持续发光发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