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兴学强国——永远的天大故事

发布时间:2021-04-05 22:25:24

120年前,甲午战败,举国图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盛宣怀语)。天津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兴学强国”的使命,从“兴学救国”“科学建国”到“科教兴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使命。

“高校60条”:1956年,为探索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之路,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试行党委制,时任学校党委书记的李曙森提出,“党委制应该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对党委会的组成和职责做出科学清晰的界定,这一观点的提出是超前的。1961年,教育部部长杨秀峰针对“领导体制问题”专程来天大调研。经过40多天的紧张工作,天津大学拟定了《高等学校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的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45条”),其中的部分内容直接被“高校60条”采纳,为完善我国高校的现行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培养国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835建言”到“985工程”:1983年,饱受“文革”摧残、百废待兴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春天。已是天津大学名誉校长的李曙森情系教育,心忧天下,他与其他三所高校的名誉校长联名上书党中央,高屋建瓴地提出《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议》(即“835建言”),主张从全国700余所高等院校中选出50所左右的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战略重点。这一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笔批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建议书记处一议”。这一建议很快转化为国家的战略性决策,成为“985工程”“211工程”的先导,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835建言”不仅成为教育家上书建言、影响高层决策的一段佳话,也是天津大学为服务国家长远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天津大学在总结以往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放眼世界高等教育的前沿,提出“工科大学向综合型大学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1986年,天津大学老校长、我国高等教育家吴咏诗,提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方向(后加入“国际化”)。他从天津大学的办学实践出发,在学科的综合性、跨学科人才培养、交叉学科建设、教学的研究性、科研的创新性、管理的科学性、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等领域提出了深刻见解,得到全国高校的广泛认同,也促使国内许多一类院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迈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正式拉开系列“卓越计划”大幕。九年来,天津大学共21个本科专业、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进入计划,参与学生13000余人。建立了“1234+X”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模式,该模式自嵌范式转型的内生动力,有力推动了新工科建设。新工科是立足当前的主动作为,是面向未来的主动谋划。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十年改革实践,藉新工科实现由1.0向2.0的跨越。

“ 2011计划”:2013年4月,由天津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培育组建的全国首个协同新心中心——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认定,成为首批14个“2011计划”建设单位之一。

“双一流”: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天津大学入围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形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二五五”纲领,即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把握“提升学科水平”和“加强学科交叉”两条工作主线,系统谋划五大发展计划和五大支撑体系,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国家的强弱兴衰。每一次制度的探寻、教育理念的更新、办学思想的飞跃,无不体现出天大人对“兴学强国”永无止境的追求。如今“兴学强国”作为最可宝贵的基因,早已融入每一个天大人的血液里,体现在每一个天大人的故事里。

责任编辑:解雯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天津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兴学强国”的使命,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使命。
    热度榜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