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和 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重要体现。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并直接关系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同时,是在环境专业课堂思政教学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载体。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面临的技术需求和解决方案,也体现了环境系统工程的理念,具有系统性、创新型和复杂性,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等要求高度衔接,有助于实现“培养解决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复杂环境问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一核心培养目标。
当前,在我国围绕环境系统工程理念开展思政和专业教学融合的案例总体上处于空白。基于此考虑,近年来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团队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围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城市重污染水体治理,在创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法的同时,有机融入课堂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担当和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发挥专业课程的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环境工程专业教材体系中,其出版内容不能充分反映我国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的时代发展要求,尤其缺乏与实际问题需求和解决方案结合的水环境系统工程类课程教学材料。针对这一问题,项目负责人尹海龙教授结合团队的前期科研工作积累和水污染治理工程实践,编写了“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管理”(中、英文版)教材,该教材同时作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环境管理与法规”(双语)的教学用途。课程内容既丰富了水环境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论,同时体现了专业教学的内涵和时代性,实现专业教学有高度、思政教学有深度。例如,在教材中,首先通过讲授中国水环境治理面临的形势、挑战和总体解决方案,让学生从战略高度,了解目前世界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在本领域面临的—管网覆盖率低、污水处理率低、雨天水质恶化和黑臭反复等三大挑战,从而有助于形成总体性认识,高屋建瓴,站在需求侧的角度思考解决方案,激发学生们的思考。
教材的成果还写入联合国专题技术报告、国家层面战略报告,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拓展了教材的影响力。教材成果写入联合国人居署报告“Making cities sustainable through rehabilitating polluted urban rivers”(加强河流污染治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2019年3月在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发布;报告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在城市河流污染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案例,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迈穆娜·穆赫德·谢里夫(Maimunah Mohd Sharif)的高度赞扬,认为“中国治理污染河道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范例”。教材成果还写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报告”,对阐述中国水污染防治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建议,提供了支撑。项目负责人作为共同第一作者,撰写的发展中国家水环境治理论文“Urban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在《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2019年3月)。
为了实现全过程协同育人的目标,设计课程链教学体系,将润物细无声贯穿多层次的立体教学过程中去。课程链教学体系既包括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教学的理论环节,也包括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在理论教学环节,既有系统工程论的教学课程(《环境管理与法规》(双语)),也有水污染治理技术的专业核心教学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在课堂教学环节,任课教师结合授课给学生布置关于中国城市水环境治理总体形势、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的小论文,加深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认识和融入课堂思政教学内涵。实践教学环节,围绕《环境工程毕业实习》,项目负责人和课程任课教师共同研讨,布置关于水污染治理方面课程思政内涵的相关实习报告;校外驻厂学生结合现场实习认识,完成具有课程思政内容的实习报告,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如何解决中国水环境问题的理解。此外,课程链体系中还拓展了与系统工程方法学相关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从本科、硕士、博士的全过程培养阶段加强育人。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课程链体系相关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并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和环境工程系主任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定期指导,实现教学工作、人才培养与高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有机融合。教学团队定期集体研讨和备课,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
3. 面向国际学生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思政教学影响力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视野有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的要求,编写“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管理”电子教材的中英文对照版本,既满足本科教育的双语教学要求,同时满足为同济大学留学生开设课程和学习汉语的要求。教学团队结合“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建设”,为同济大学—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发展学院的留学生开设“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水资源管理)的全英文授课课程,为学生下发中英文对照版教材,在课堂授课中向国际学生讲解中国及发展中国家水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案,并录制英文教学视频,供学生在课后反复学习、加深理解。中英文对照教材既有利于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给他们提供了学习专业汉语知识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水环境治理现状、水环境基础设施数据(如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运营等)等与中国的现状进行对比,阐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面临的艰巨形势任务,引起国际学生的极大兴趣。
在课程教学中还聚焦世界科学技术应用前沿,将本领域世界先进的技术和先进案例引入课堂。例如,针对城市排水管网这一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卡脖子”问题,介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排水管网检测和修复技术,并制作专门的动画演示视频。在围绕排水管网提质增效的低影响开发和海绵城市建设中,介绍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创建世界上最先进的LLED-ND认证标准的技术经验,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经验的认识。通过与国际接轨,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拓展思政教学的广度。
采用上述教学形式,在服务“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进一步升华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向世界宣讲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立足世界眼光、中国特色。
4. 结合身边的国家重大工程案例特色立德树人,激发学生热情和培养社会责任感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国水环境治理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把接力棒传递到青年一代手中,需要他们的社会担当。高等教育教师要努力围绕这一目标,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和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此,教学团队还积极探索将课程思政工作与高校立德树人结合的有效载体和实践途径,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做法。
同济大学的校风是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学校和学院始终秉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培养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书写人生。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是中国近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缩影,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城市水环境污染的种种问题。近年来,上海市通过多种方式、综合施策、科学管理,走在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前列,是结合专业教学开展课堂思政教学的生动案例。上海水环境治理的昨天就是我国目前许多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今天。
例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设置了“中国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成功案例—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专门章节。苏州河是上海市的母亲河,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自1921年以来,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苏州河,母亲河失去了容颜,苏州河市区段开始出现黑臭,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苏州河干流市区段全线黑臭,与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极不相称。1996年以来,上海市通过实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采用综合治理手段科学治水、精准施策,在2000年消除了苏州河长达70多年历史的黑臭,母亲河重新焕发容貌。此后的近20年间,苏州河水质持续稳中向好,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在此过程中,同济大学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所团队负责了苏州河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系统性技术攻关,充分诠释了同济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
通过苏州河治理的成功案例,向学生们介绍水环境治理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介绍了在苏州河治理中的早期“河长制”成功实践。并以此为基础,拓展介绍相关专业案例,包括上海市水环境污染源调查与污染排放清单的建立等综合管理方法。再如,站在专业角度,结合上海案例,介绍水质评价技术方法、城市排水管网混接调查与改造技术方法等,给学生下发编写的计算工具软件,引导同学们自主完成案例分析,思考水环境保护方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科学规划的重要性,与国家对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相契合。此外,本课程使用的部分案例、检测数据来自对同济大学周边的居民小区的实地研究,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形成熟悉感、亲切感,便于理解。
总体而言,以身边的国家重大工程案例作为实例,在溶盐入汤、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关系身边公共利益,心系国家发展,潜移默化地提升社会责任感,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
5. 不断总结经验,砥砺前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该教学实践项目实施两年多年来,已取得了系列明显成效。2018年,教学团队获批上海高校课堂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城市水环境治理课程思政课程课程链建设”。2018年9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党支部光荣入选教育部首批100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19年10月,环境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中期建设成果入选教育部全国40个“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成果展示,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载体的环境工程专业课堂思政教学经验是其中重要经验内容。同期,该案例成果作为同济大学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上报的振兴本科教学典型案例之一。2019年11月,该成果入选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案例汇编”。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团队将继续加强内涵建设,为振兴本科教学和高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做出贡献。
作者:尹海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