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院此次共有4门课程入选。其中,线下一流课程2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
课程名称:路基工程
课程负责人:凌建明
课程团队成员:
钱劲松、黄琴龙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交通工程和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基于教学团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积累,结合融媒体时代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课程特色与创新如下:(1)科研-教学融合,建立科研成果库和工程案例库,纳入课程资源建设并不断更新迭代,使学生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提升认知深度与广度;(2)理论-实践并重,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开发虚拟实验系统,分层次、阶梯性开展线下教学,打通学生主动参与、多元互动、经验累积的自主学习路径;(3)育识-育才统一,遵循“思政引领、理论筑基、实践拓展”育人思路,灵活运用课程实践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以教为主、传授知识”向“以学为主、综合育人”的转变。
课程名称:交通设计
课程负责人:白玉
课程团队成员:
杨晓光、柴晨、俞春辉、郭赟韬、张思扬、刘皓冰
课程简介:
同济大学交通设计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能综合运用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制定复杂交通场景的精细化交通设计方案。课程内容涵盖交通设计基础理论、调查分析、道路、交叉口、公交优先、交通安全和枢纽设计等。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融入人本性设计、精细化设计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依托实际工程案例,创新“讨论-训练-现场”多模式混合教学方法,将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构建基于交通实际场景的适应性评价模型,培养学生创新发展、解决问题及终身学习能力。
课程名称:智慧高速主动管控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负责人:孙剑
课程团队成员:
田野、孙海浩、岳李圣飒
课程简介:
瞄准智慧高速主动管控前沿场景,抽取自主仿真软件TESS NG核心模型,破解“黑盒”壁垒构建轻量化仿真系统,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孙剑教授领先研发了“智慧高速主动管控虚拟仿真实验”并持续改进,课程2019年在校内虚拟实验教学平台上线,2020年获评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虚仿实验类)、2022年在国家级实验平台上线,2025年获评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虚仿实验类)。
本实验基于自主研发的TESS NG交通微观仿真系统,采用unity3D技术建立虚拟道路场景,融合业界主流驾驶行为模型,构建轻量化交通流仿真平台,可以复现不同天气环境下高速公路“主线+出入口匝道”交通流运行场景。实验系统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①通过按需设计、场景自主、多维交互、接口开放的方式,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革新; ②采用“线上虚拟实验-驾驶模拟实验”虚实融合的实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③通过自主化场景设置实现“一人一题”,系统自动记录实验过程与教师手动评价实验报告相结合实现全过程评估。④打破交通仿真软件黑箱约束,通过开放接口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攻克交通仿真“卡脖子”技术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实验系统已在校内外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支持“交通工程”、“交通仿真技术”、“交通管理与控制”等多门专业课教学,特别是通过“同路西行”项目辐射至新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西部高校,并作为北航等多所交通头部高校学生二次开发的实验平台,收到广泛好评,目前服务校内外学生数量破万。
课程名称:交通科技创新竞赛
课程负责人:杜豫川
课程团队成员:
暨育雄、沈煜、余荣杰、刘成龙
课程简介:
课程依据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成长规律,率先提出了竞教融合创新实践能力闭环培养模式,融竞于教,德育浸润,构建国家重大工程思政教学点。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创新思维-技能拓展-创新竞赛”逐级递进、多元互补的教学体系,形成工程需求驱动的实践学习模式。课程立足交通学科多学科交叉特质,设计了思维模式、技能拓展、创新活动三大教学模块,实现创新能力的“矩阵乘积式”培养,创新设置“揭榜挂帅”与“赛事贯通”的实践教学形式,组建校企导师联合培养机制,解决创新创业实践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