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划|九月芳菲,师者以德而耕

2025-10-10 09:04:07 同济交通

微信图片_2025-09-29_111920_104

教师节:

以德立身,以德施教,

三尺讲台,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万栋梁,

以德而耕,拾获山河。

在交通学院,有这样一批代表——

2025交通学院“师德师风优秀教师”

Quicker_20250929_112104

师德师风优秀教师事迹

科研攻坚,锚定低空安全。他聚焦交通安全与低空经济领域核心问题,主持相关课题 24 项,其中国家级 6 项、省部级 3 项,成果直接服务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面对科研难题时,他始终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即便在项目攻坚的关键阶段,也坚持带领学生参与数据采集与分析,手把手传授科研方法,用行动诠释 “研而不辍,授人以渔” 的师者担当。针对无人机运营安全受城市风环境影响的难题,依托小米青年学者项目,创新开展无人机城市起降管理技术研究与验证,为行业安全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更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整理成案例,供学生学习参考。

学科拓新,贯通中西教学。他深耕教学一线十余载,主讲本科及全英文课程等 10 门,承担同济大学 “一拔尖三卓越” 专项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Road Safety》,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让国际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交通领域的发展成果,他特意收集国内重大交通工程案例,制作多语言教学课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他创新 “科研反哺教学” 模式,将无人机风场研究等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思考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所授课程多次获评校级优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育人润心,深耕桃李沃土。他坚持 “以研育才、以文化人”,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长,更重视其品德修养与职业规划。独立指导毕业博士 5 人、硕士 11 人(含 3 名国际留学生),在读博士生 11 人。他常与学生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与生活困难,为迷茫的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建议。所育人才崭露头角:博士生彭浩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并代表同济大学作优秀报告;培养国际博士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学者基金和国家外专项目支持,现任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研究员,彰显国际化培养成效。即便学生毕业离校,他仍与他们保持联系,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以科研探索定义教育高度,以知行合一诠释师者本色。他始终牢记教育初心,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温暖的育人情怀,持续为智能交通领域输送创新力量,践行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使命担当,成为学生心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的典范。

Quicker_20250929_112140

师德师风优秀教师事迹

林国斌,磁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2012年进入同济大学以来,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尚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榜样。他不仅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团队建设,更将人才培养视作核心使命,对待学生始终耐心细致。无论是科研项目中的技术难题,还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他总是抽出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用实际行动诠释“师者仁心”。

在同济大学磁浮交通学科团队建设中,林国斌同志始终秉持“甘当人梯”的精神。自2020年以来,他牵头组织国内高校磁浮专家梳理学科关键问题、组织学科百问磁浮相关稿件,分享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定期组织学术沙龙,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2022年同济大学磁浮交通相关项目申报的获批率达到50%,12人申报6人获批(含1项重点项目)的亮眼成绩,背后是他不计个人得失的付出。他逐份审阅申报书,从选题方向到内容细节反复推敲、逐字核对,在重点项目建议书编写、申报书完善及答辩排练的关键环节,他结合行业经验提出了众多宝贵建议,他办公室的灯光也经常亮至深夜,同事劝他劳逸结合,他总笑着说“项目节点不等人”,用实干扛起了责任。

2023年9月,他与两位院士作为共同主持“高速磁浮交通前沿技术及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双清论坛。论坛成功举办后,他及时整理并分享论坛成果,为基金委项目布局提供关键学术支撑,充分彰显他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社会发展的大局意识与无私奉献精神。

2024年提交高速磁浮基金重点项目申报书当天,恰逢他的60岁生日。家人劝他提前下班庆祝,他却坚守岗位直至申报材料顺利提交,笑着说“项目落地比生日更重要”。这份对教育与科研事业的赤诚,正是他高尚师德师风的生动写照,也深深感染着身边每一位师生。

Quicker_20250929_112256

师德师风优秀教师事迹

孙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主任,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深耕交通流理论与仿真、自动驾驶测试评价、自主式交通系统等方向,成果斐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其他研究课题 50 余项,入选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但他始终将“师者”身份置于首位,以高尚师德照亮学生成长之路。

孙剑教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科教融合,带领团队反复打磨课程内容与实验平台,将行业前沿案例与教学紧密结合,主讲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虚仿课程、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建设成果入选 2024 年全国首届数字教育优秀案例。

为打破教学资源壁垒,他领衔研发的自主可控仿真软件 TESS NG目前已推广至全国 95 所高校;自动驾驶公共测试服务平台Onsite支持了千万次算法测试,被自然基金委评价“变革交通学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范式”,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正是他“让更多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育人初心。

在人才培养上,孙剑教授探索实验驱动的交通学科领军人才培养模式,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孙老师从不吝惜时间与精力,总是第一时间给予学生耐心指导。正如一位学生所言:“每当我们在学术研究中遇到难题,孙老师始终秉持脚踏实地的理念和精益求精的作风,以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条理为我们剖析问题。他善于在关键之处给予启发式的点拨,引导我们主动思考,从而不断提升我们的学术能力。”近年来,他指导的学生获国家级 / 国际奖励 30 余人次,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 8 篇。

不仅如此,孙剑教授还格外关注青年教师成长,搭建高起点平台、开辟快速成长通道,助力团队青年教师及学生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 5 人。他常说:“教育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薪火相传。”无论是学术上的引领,还是品德上的示范,他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担当,为交通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成为师生心中当之无愧的师德典范。

Quicker_20251010_085636

师德师风优秀教师事迹

自2008 年至今,孙燕老师在交通学院院办行政秘书与机关工会小组长岗位上,默默坚守十七载。这五千多个日夜,她始终以“勤恳奉献”为行动准则,将这份初心融入每一项工作细节,用实干为学院发展筑牢根基。

作为院办行政秘书,孙燕主动扛起繁杂事务,把 “零差错” 作为工作底线。会议筹备与接待工作中,从场地布置的每一个细节、嘉宾对接的每一次沟通,到会议资料的逐页核对、餐饮车辆的精准安排,她都亲力亲为反复确认,确保每场活动高效有序推进。在公章管理上,她严守审批制度,对每份文件逐字审核,坚决杜绝违规用印情况,守护学院行政工作的规范与严谨。面对工程改造、一卡通办理、临时住宿审核、办公用品管理、零星维修等各类事务,她更是主动梳理流程,建立标准化工作体系:工程改造时,积极协调各方解决难题;日常事务中,简化办理环节让师生少跑腿;物资管理上,按需申领避免浪费。无论是领导交办的重要任务,还是师生求助的琐碎小事,她都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成为保障学院行政顺畅运转的“定心石”。

身为机关工会小组长,孙燕把教职工需求放在首位。她策划春日踏青、节日联欢等活动,丰富大家业余生活,增强工会凝聚力;协助筹办教代会,梳理提案、做好会务;节假日配合校工会发放慰问品,让关怀及时送达。

2024 年三院合并后,教职工数量激增、需求多元,她接任工会生活委员,严格落实“六必访”。教职工婚育,她协调送祝福;生病住院或退休,她组织探望慰问,用真心让大家感受组织温暖。

与此同时,合并后的学院还遭遇“人员减、事务增”的困境,孙燕又主动跨界接手财务工作。面对堆积如山的票据与陌生的业务领域,她毫无怨言,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财务政策,频繁向专业人士请教,逐笔核对每一笔收支,确保账目清晰无误。经过她的梳理与优化,原本混乱的财务流程变得高效顺畅,报销周期大幅缩短,切实为教职工解决了办事难题。

十七年耕耘不辍,孙燕收获了诸多荣誉:2019年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先进个人、2020年度交通学院师德师风优秀教师(疫情防控专项);2013年、2015年、2020年学院工作年度表扬奖;2017年交通工程本科专业认证团队、2019年党建及文化育人团队、2020年学科论坛组织保障团队、2022年疫情防控团队、2023年工程中心与认证评估团队、2024年学院风采保障团队突出贡献奖等。

这些荣誉的背后,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他在行政、工会、财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她以细致的态度、温情的服务与坚定的担当,成为交通学院平稳前行的坚实守护者,更用“躬耕不辍、甘于奉献”的实际行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当之无愧的榜样。

Quicker_20251010_085745

师德师风优秀教师事迹

邢莹莹老师始终恪守教书育人初心,将高尚师德融入教学每一环,用心上好每一堂课。从助教岗位起步时,她便以 “学生为本” 打磨教学能力,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摸清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薄弱点,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法。担任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师后,她承担多门本研课程教学,面对《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运输数据技术》等偏技术类课程,她怕学生理解困难,特意收集行业案例、制作动态演示课件,把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在《创新能力训练》课程中,她常组织研究小组讨论碰撞思维,还主动开放办公室,为有疑问的学生答疑解惑。

她的课堂不仅重知识传授,更重价值观引导,常结合交通领域前辈的奋斗故事,激发学生的行业使命感。这份用心让她的课堂教学质量获校级和院级教学督导全A评价,学生们说:“邢老师的课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感受到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我们的负责。”

在指导学生方面,邢老师既是严师更是益友。每年指导多名本研学生,为本科生毕业设计把关时,她逐字修改论文框架,与学生反复探讨论文方法与结果;指导研究生科研,她会根据学生兴趣匹配研究方向,每周固定召开组会跟进进度,遇到学生投稿被拒,她耐心分析审稿意见,鼓励学生重拾信心。在她的悉心指导下,研究生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篇、7篇在投,获1项发明专利授权,1人获国家奖学金、3人获校级奖学金;她指导的团队还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竞赛中斩获二等奖,这些成果背后,是她无数个加班加点的付出。

作为交通信息与控制系副系主任,邢老师每周至少投入 15小时处理教学管理事务,从不推诿。近两年主持完成研究生论文选题、中期考核等工作时,她细致核对每一份材料,确保流程规范;参与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她深入调研行业需求和学生反馈,提出多项优化建议;面向大一新生宣讲主修专业、参与本研招生宣传,她总是热情满满,用自身经历帮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用实际行动为学院和系部发展默默奉献,尽显师德担当。

Quicker_20251010_085956

师德师风优秀教师事迹

张力楠老师扎根实验室教学与管理一线,以实干担当践行党员初心,以创新服务助力学科发展,用一言一行诠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其高尚的师德师风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路。

1)党建引领,培根铸魂强根基张老师充分发挥教工第六党支部宣传委员作用,打造了“环境浸润+课程筑基+实践励行+文化铸魂”四轮驱动的思政育人模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每次分享智能网联交通等新兴技术案例时,他总会结合我国交通领域的发展历程,从“卡脖子”技术突破到大国工程建设,用生动故事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

2)启智润心,实验教学创特色张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为了让实验教学项目与行业前沿技术应用接轨,他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20多家企业,收集工程实践案例;课程改革初期,他连续一个月每天加班到深夜,反复打磨实验方案,优化教学流程,潜心研发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社会空间”三相映射的智能网联车辆群体控制系列实验项目,创新了交通工程实验、智能车路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手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

3)严谨治学,科研支撑显担当:张老师展现出极强的责任感。为保障实验室全年高效运转,他主动承担起节假日值班任务,即便是深夜,他也能第一时间赶回实验室处理紧急事务。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遴选期间,他整个暑假都在实验室里,作为主力整理总结近5年的教学资料,先后修改材料30余版,最终助力中心获评最高级“三星级”示范中心,为教学科研提供坚实支撑。

4)甘于奉献,服务社会践初心:张老师用行动践行教育初心。他负责建设了杨浦高级中学等3所中小学智慧交通实验室,亲自设计实验课程体系,编写教学手册,还定期到学校为师生开展培训,实现了工程素养教育的大中小贯通培养。2024年开展的109场实验室参观体验活动中,他几乎每场都全程参与,为中小学生讲解交通科技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彰显新时代教师的社会责任担当。

从课堂到实验室,从校园到社会,张力楠老师始终以高尚的师德师风践行着教育者的使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同事眼中的好榜样。

Quicker_20251010_090115

师德师风优秀教师事迹

周劲松,车辆与载运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和贡献备受瞩目。作为一名杰出的学者,他不仅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评价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还担任国家发改委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评标专家,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他带领团队参与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致力于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这些项目不仅推动了学术界对轨道交通研究的深入,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周劲松教授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求知的心灵。他总是以平等、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他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无限的潜力等待挖掘。在课堂上,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启迪者。他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见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帮助和鼓励。他的眼神中总是充满信任和期待,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爱的。

他严谨治学的态度更是令人钦佩。在学术研究上,他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他的每一篇论文、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他对待数据的严谨、对理论的深入探讨,都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教导学生,学术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同时,他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什么是高尚的师德。他从不轻易承诺,但一旦承诺就会全力以赴。他的敬业精神更是有口皆碑,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总是能够保持高度的热情和专注。他的这种精神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学生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周劲松教授以其高尚的师德师风,成为了学院的楷模。他的事迹激励着学院每一位教师,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教育的道路上,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值此第41个教师节之际

祝愿所有老师们

教师节快乐

微信图片_2025-09-29_111203_163




责任编辑:王琍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5交通学院“师德师风优秀教师”,第41个教师节,祝愿所有老师们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