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刘悦来老师家庭入选全国最美家庭,而在2018年刘老师家庭就被评选为上海市最美家庭。此外,刘悦来老师个人还获得了2019年“杨浦好儿女”,2019年同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找到自然的本真,回归家的本质
刘悦来家庭在五角场街道国顺居委林绿家园社区,家庭成员一直和睦相处,倡导健康生态的生活,找到自然的本真,回归家的本质,社区花园就是这个全国最美家庭的典型体现。
走进大学路“创智农园”,仿佛进入微型生态园,里面有郁郁葱葱的植物,也有小蝌蚪。孩子们在草丛中、水塘边嬉戏,学生们在志愿者带领下学认花草。可谁又能想到,5年前这3亩土地上还堆满建筑垃圾,成为周边居民避之不及的脏地方。
化腐朽为神奇的,就是公益组织“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创始人刘悦来。他想在修复土地的同时,也能修复城市里的人际关系,在快节奏中,给家庭一个可以安心交流、休闲的去处。作为景观专业教师的刘悦来认为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对脚下的泥土没有感情。于是他决定利用专业优势,用城市土地“边角料”打造社区花园。
“创智农园”应运而生。在这块狭长的土地上,他设计了一座雨水生境花园,里面种了不少湿生植物,为昆虫和鸟类提供食物。边上就是一座诗经花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刘悦来指着池塘边一抹苍翠说,“没长穗的荻就是蒹,那边初生的芦苇就是葭”。此外,菽、芣、蓫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在社区花园中都能找到。
在营造过程中,刘悦来也听到过不同声音:别家的花园干干净净、四季碧绿,为什么他参与支持的花园有杂草、枯枝?“我希望打造一个原生态环境,尊重植物生长规律。”几年实践下来,刘悦来的观点逐渐得到大家认可。截至去年底,他的团队已参与设计营造63个社区花园,不少已成为市民“身边的自然,都市的田园”。
刘悦来能放手大胆地干,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儿子和妻子都是刘悦来团队的志愿者,只要有时间都会来帮忙。刘悦来一直说,儿子是他坚持这份事业的动力。儿子小时候,父子俩在荒废的绿地上种薄荷,长得郁郁葱葱被物业割草割掉了。儿子哭得很厉害,但3个礼拜后,看到有新苗长出,儿子又笑了。“从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我忽然想,这是不是该让更多人分享?”
2016年,刘悦来对小区绿地进行微更新,并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苔藓花园”。儿子积极出力,妻子给他建议,“不能仅靠我们一家力量。”于是,刘悦来建了一个群,把小区志同道合者拉了进来,约定时间一起松土、种植、养护。这个团队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到如今40多人,苔藓花园的面积也从最初60多平方米扩大到100多平方米。更重要的是,小区居民有了参与绿色分享的地方,邻里关系变得更融洽。
创智农园项目被评为杨浦区2017年居民自治十佳项目,并参与2017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十大创新实践案例评选活动,中央电视台在两会期间也进行了报道。
刘悦来一家崇尚道法自然,从自然之道中可以学到生态的群落的多元共生,跟当前共治共享共建的理念非常一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小家的一点努力,影响到大家,从而共创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共治的景观,一直是刘老师的情怀所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刘老师能够发扬创新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奋战在专业教育与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作为设计课程负责人,刘悦来始终坚持以德立学,以身作则。
他上的《景观管理与法规》课程,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具体案例,与学生交流对话,并以创新的工作坊形式,多元互动,全方位的带给学生新的理念和思路。目前该课程已经入选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试点,是景观学系唯一选入的课程。
刘老师在课上结合党政方针,贯彻依法行政、落实党中央政策的景观园林管理理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课程中坚持这一指导思想,融入到课程的每一节课的讲解内容之中,2017年开始更是以深入社区的一线工作的形式,联合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跨界开办了“共治的景观”品牌系列工作坊。课程中积极关注国家发展的国家战略,在课程中充分展现,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工作坊环节,政府、企业、民众、社会组织实现良性互动的探索实验。
刘老师具有强烈的同舟共济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理性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名利诱惑,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孜孜以求地在教学和科研的天地中耕耘。他每个学年通常担任不少于一门设计课一门理论课教学任务,每年暑假带两个实习。在备课和课程组织上,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特别是每年的设计课评图,总是邀请各界专家参与,任劳任怨,乐此不疲。
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实践和摸索,他的教学团队开创了产学研互联共进的教学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更是全面提升了整个学院在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刘悦来教书育人十余年,单从发表的论文与专著来看,他算不上一个“多产”的教师,然而,在大牌教授云集的景观系,刘悦来这样一名普通教师却颇受同学们青睐,原因就在于他的这种“情怀”——将理想带到社区实践中去。刘悦来鼓励他的学生们如他一样真实地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脚下的土地,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身边的草木,把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带进社区。
基于社区工作的深度研究与实践,刘悦来被杨浦区人民政府聘为首批社区规划师,被浦东新区人民政府聘为缤纷社区规划导师,被徐汇区聘为社区规划师,种种称号,是对刘老师扎根社区研究的高度认可。2017年刘悦来老师主持的上海高密度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和世界博览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编的《上海手册》,成为年度唯一的中国案例。其主持的实践基地位于五角场的创智农园和位于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的社区百草园,分别入选杨浦区十大自治项目、上海市市民绿化节优秀项目、上海市低碳社区试点、上海市杨浦区十大青年公益项目等奖励。
创新+公益,影响身边和城市
作为景观设计课程的负责人,刘悦来继承同济风景园林经典教学体系,积极同团队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以实验性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为突破点,积极营造产学研互利共赢的学术实践氛围,成功创造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教研模式。在教学中,不断引入学科前沿的最新理念,大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践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意和社会意识,实现产学研相长共进;他坚持重创新、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将专业教育与科研探究、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在他十余年的精心研究下,同济景观设计阶段成为设计课承上启下的有力环节,同济景观的实践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主讲的课程每年的评价都是9.75以上,多年被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一年毕业设计刘悦来带领同学们为湖北山区小学捐献了一批图书,并设计建造了一个读书亭。
该项目没有特别采购,他与学生们就地取材,用木头和麻绳搭起了亭子,支起了吊床,孩子们觉得新奇有趣,既有了一个读书的角落,更能够有样学样利用起身边一切闲置的材料制作自己需要的物件。看到读书亭的建成,村民们都很自豪,因为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身边的乡土材料也能变废为宝,化身成为孩子们读书与玩耍的一方天地——这也是他常常对学生们说的:好的研究和设计是给人以力量的设计,首先要让大家自信能够自我创造出美妙的环境。
一所大学如何影响一座城市,一个社区?一个大学教师如何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大学培养人才,人才造福社会,大学与社会其实是一条纽带的两端,老师们传道授业,让自己的学生们将这两端联系起来,让大学真正地可以为社会贡献知识与技术,以及美好的生活观念。
“公众参与,既是为了让他们体验自然与生态之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市民在活动中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够起到大学对社会的公共教育作用。”这是刘悦来坚持的理念。
从教以来,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创建了四叶草堂自然教育社会组织,并以自然教育和社区花园为抓手,带领同学们进行社区自组织景观的推广与探索,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参与社会实践,陆续协助不同类型社区营造了六十余个社区自然教育和社区营造基地,这些以“身边的自然 都市的田园”为主旨的大小园地正在逐渐成为社区在地自然王国以及公众参与社区营造的绿色起点和象征物。
近年来同学们参与社区活动千逾人次,影响社区家庭万余户,受到新华社、文汇报、解放日报、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一席等多家媒体报导。
文图来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解放日报、杨浦区妇联
编辑:李若帆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