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发展:支部党员参加学科发展大会并发表演讲

2021-12-31 22:32:31 杨晨

2021年12月26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大会暨风景园林学科创立七十年纪念会——华东区域会场在线上成功举办。同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承办了本次会议,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工第八党支部书记王敏、支部党员戴代新、董楠楠、杨晨、张琳等参与会议筹办,支部党员刘滨谊、刘悦来、邵钰涵等做主题发言,共同为国家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献计献策。本次会议主题为“融界理念下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中国转型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是风景园林学科大发展并助力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风景园林迫切需要新认识的提升、新观念的转变、新重心的转移、新价值的确认,急需对学科进行全面的理论基础研究,强化学科交叉、加大人才队伍、指导创新实践、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支部党员长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等研究和实践,积极参加本次会议并围绕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发表多场专题演讲。


支部党员刘滨谊教授:人居环境主义——新时代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先锋

涂1.jpg

刘滨谊教授以“人居环境主义”为主题发表演讲。他强调,人居环境主义将成为继国际现代主义之后,人类探索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的崭新坐标系和操作系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思想主义。刘教授指出,风景园林思想在人居环境未来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保护、发展和创造美好生存环境是风景园林学科存在的核心意义。系统性地梳理中国传统的生命发展观和生存哲学,全面认知由世界观、发展观和价值观共同构成的中国园林学科的哲学体系,这项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人居环境主义的宗旨是建立“集合化”发展的人居环境理想新秩序,其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人居生命共同体所包含的三观是价值观、城乡野一体化的时空观和保护与发展综合协同的体系观。风景园林学科需要坚持人居环境主义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哲学同构,以解决城市和城乡问题,实现回归城市、乡村、原野的初心。


支部副书记刘悦来老师:共治景观,人民的城市

图2.jpg

刘悦来老师围绕共治景观和人民城市展开演讲。他首先提出“人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一问题,并指出从园林学科专业出发,能够找到城市中缝隙空间撬动和带动身边微小的变化。我国发展阶段中的“红利”已从“人口红利”、“土地红利”逐步转向为“人文红利”,新的一轮的城市发展意味着缝隙空间的合理利用能释放出新世纪的“人文红利”。风景园林学科为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社区规划和社区营造,将原有封闭小区围墙打开,通过“消解”的设计策略和公众参与达到社区营造和社区治理,实现小缝隙到行业价值观的引领和传播。刘老师强调,风景园林学科目前处于关键时刻,专业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任务,为实现人民自主的家园治理、公共空间构建和公共精神塑造做出贡献。


支部委员董楠楠副教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的区域合作与融合

图3.jpg

随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一体化融合趋势,跨区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各校之间不同学术风格及氛围的相互交流,同时可以将我国区域性背景中的风景园林事业需求与教学有机贯通,启发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地方文化、地域生态与在地解决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董楠楠副教授的演讲通过两次跨省域的联合设计和花园竞赛教学案例介绍,分别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下介绍这一模式下的教学经验,最后提出线上+线下的复合式的创新教学模式,总结和分享这一合作教学模式的经验和体会。


支部党员邵钰涵副教授:景观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梳理

图4.jpg

邵钰涵副教授指出,从“十四五”时期起,我国全面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建设从增量转向存量发展。在城市有机生命体的设想下,景观正扮演着城市空间最重要的抓手,作为一个可以触及所有生命体和各个功能区领域的万能纽带,有机串联各类有形、无形城市空间的纽带。景观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梳理,旨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形成活态的城市公共空间网络,而这个网络将会给城市带来诸多相互增效的益处,发挥景观的溢价作用,促进城市价值的凸显。

责任编辑:杨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1年12月26日,支部党员全面参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大会,共同为国家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献计献策。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