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引领下,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党支部与博士生第一党支部以党建为纽带,于2025年4月赴湖北开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主题调研。通过国际展会把脉科技前沿、企业对话解码产业需求、红色教育铸魂育人使命,构建了"战略引领-产教融合-创新突破"的协同发展体系,为非织造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强劲动能。
一、前沿展会聚势能:构筑人才高地,引领科技创新
2025年4月16日,团队首站抵达第32届武汉生活用纸国际科技展览会。作为全球非织造布行业的“风向标”,展会上涌现出多项技术突破。支部教师们详细了解了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材料、可降解环保纤维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好地把握非织造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此外,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功能性纤维研发人才短缺”问题,支部教师提议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增设“功能性纤维开发”专题,并引入企业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市场导向思维。
展览会后,支部教师团队参与第三届“天工无纺之夜”校友会,与来自东纶科技、诺斯贝尔等企业的校友企业家深入交流。校友们提出,非织造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新”,高校需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两支部将致力推进校企交流,依托校友网络,加深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合作,共建“非织造产业创新联盟”,推动区域技术协同与人才共享,打造跨学科、跨区域的"科技-产业-人才"协同创新平台。

图1.党支部教师参加第32届武汉生活用纸国际科技展览会及校友会
二、企业调研解密码:激活创新要素,锻造新质生产力
党支部师生先后赴湖北宜昌欣龙卫生材料有限公司、洪湖市三宏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深入学习交流。欣龙公司作为国内纯棉水刺无纺布领域的标杆,其天然纤维(如竹代尔、木浆复合)的可降解技术令教师团队印象深刻。公司负责人提到,环保材料的成本控制仍是行业痛点,亟需高校在纤维改性工艺上提供支持。后续支部教师拟将欣龙的抑菌水刺布生产工艺纳入非织专业实验课,让学生直接接触产业化案例,强化实践能力。在三宏防护的车间,教师们了解到目前防护服市场趋于饱和,企业正转向高性能复合材料(如纳米纤维膜)的开发,旨在攻克“材料强度与透气性平衡”的技术难题。基于该技术改进,支部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达成了校企联合课程授课共识,拟邀请三宏技术骨干参与产业用纺织品设计授课,形成"需求导向-技术攻坚-教育反哺"的产教融合范式,提升学生的行业适配能力。基于校企联合,推动科研选题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助力新质生产力要素集聚。

图2.党支部师生赴湖北宜昌欣龙、三宏防护用品企业交流,推进校企合作
三、红色铸魂强根基:厚植家国情怀,培育时代新人
在武汉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的参访中,支部教师深刻体悟红色精神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时代共鸣。作为党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决策智慧,与当前非织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攻坚方向形成跨时空呼应。纪念馆通过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创作情景剧《八七会议》,让教师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破局突围”的勇气。这种精神激励团队直面非织领域“卡脖子”难题,结合调研见闻,团队深刻认识到:非织造学科的进步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尤其在环保材料、医疗防护等领域肩负使命。在红色精神激励下,教师团队将致力于构建"红色基因-科技伦理-产业责任"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培育既懂技术创新、又具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图1.党支部教师参观八七会议会址
此次湖北之行,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党建为纽带、以八七会议“破局精神”为内核,构建了“红色教育-产业洞察-学科革新”的螺旋上升链路。教师团队带回的不仅是生产工艺和市场动态,更是一份推动学科革新的行动蓝图。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产教融合”机制,将企业端的智能化、绿色化需求转化为教学资源与科研命题,通过"科技需求进课堂、创新成果进企业、产业精英进校园",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样板,为纺织强国建设贡献天工智慧!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