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学再悟3·18精神要义,教育创新应对AI时代挑战
物流管理党支部于3月18日下午以“再学再悟3·18精神要义,教育创新应对AI时代挑战”为主题开展大讨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要求,强调坚持“八个相统一”。学校始终重视思政课建设,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面临深刻变革。AI不仅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更丰富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的内涵。物流管理党支部全体党员教师认为:
一、为谁培养人:智能技术必须服务于教育包容
“为谁培养人”的答案是明确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公平尤为重要。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技术精英,更要培养能够推动技术普惠、守护人类价值的人才,培养人才做技术普惠推动者。如在智能物流仿真课中开设“AI技术下沉”内容模块,指导学生为中小企业优化定制化物流运营系统,防止技术鸿沟扩大。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如职业规划课与社会学联合课程,让学生设计针对被替代程序员的转岗培训方案,嵌入人文关怀基因,做人类价值守护者。
二、培养什么人:从“专业劳动者”到“AI协同进化者”
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这些都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明确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培养掌握特定技能的专业劳动者,而是要培养能够与AI协同进化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特质:首先是强化能力,能够驾驭AI,同时强化人类的独特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跨领域迁移能力。例如,在编程教学中,学生不再需要死记硬背代码语法,而是学习如何用自然语言向AI描述需求,并具备“需求拆解+结果验证+逻辑纠错”的能力。其次是伦理决策能力,具备数字素养,能够在AI应用中做出符合伦理的决策。例如,当学生使用AI生成毕业论文时,教学重点转向“数据溯源验证”和“创新性评估”,以确保学术诚信。最后是新智人,能够与人工智能竞争、共生共长,既有思想能力又有运算能力,这种“双智融合共生”的人才能够适应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协同交融的未来。
三、怎样培养人:构建“AI共生型”教学模式
“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通过周密思考、认真研究、全面设计和精准实施,回答“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怎样培养人”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在十分明确“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答案的同时,也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是“两个大局”必备的条件。“怎样培养人”不仅仅是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问题,更是教育价值观的问题。“怎样培养人”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如何让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强国的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怎样培养人”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全体党员教师经过认真学习和热烈讨论,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我们的教育方式也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如构建“AI共生型”教学模式,具体的:
第一,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的人机协同教学转变。教育更加聚焦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社交性和情感性。
第二,通过“AI替代性测试”驱动教学设计实现课程重构,明确哪些技能可以由AI完成,哪些需要人类的独特能力。例如,在物流营销课程中,让学生与AI同时制定产品推广方案,比较两者的优劣,从而理解AI的边界。
第三,从标准化考试转向“创造能见度”评估的评价体系革命。例如,在仓储物流大数据分析课程中,评分标准调整为基础功能实现(AI完成度)占30%,系统扩展性设计(人类独创性)占50%,AI使用伦理说明占20%。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以培养能够与AI协同进化、具备人类独特能力和伦理素养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同时,教育公平必须贯穿始终,避免技术发展加剧社会不平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