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围绕枣产业构建扶贫新模式,铸就精准脱贫持久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20-10-13 10:47:16

塔里木大学枣产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自2004年以来,围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脱贫摘帽的根本目标,坚持扶贫大格局,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和专业优势,精心长远谋划,着力于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充分激活第十四师内生造血能力,为南疆教育脱贫攻坚贡献了积极力量。

一、创新模式,精准扶贫

(一)院校+团场+职工的科技服务模式

第十四师昆玉市地处喀喇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缘,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绿洲面积仅占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余块。第十四师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480毫米,每年浮尘天气达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皮山农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是我国少有的边境少数民族团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8%,人均占有耕地2.5亩,是国家级贫困农场,扶贫工作一直是皮山农场工作的重中之重。47团全团总占地面积20.3万亩,是少数民族聚集团场,少数民族人数占总人口的54%224团是兵团在21世纪新建的第一个团场。枣产业是兵团及新疆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产业,是3个团场的支柱产业,在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地位举足轻重。由于新疆枣品种单一,建园不整齐,种植密度大,果园郁闭,果实品质差,产品加工技术滞后,产业链延伸不够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枣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枣种植面积增速快,栽培时间短,职工对枣生长发育规律不了解,生产技术不能活学活用,生产中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实现技术扶贫、智力扶贫,加快推进枣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和扶贫增收,塔里木大学枣产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自2004年以来,围绕新疆枣产业的健康永续发展,通过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兵团科技局少数民族聚集团场科技特派员科技帮扶三年行动专项项目——“密植枣园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四十七团红枣规范化管理技术示范与推广的实施,开展枣品种资源引进筛选、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直播建园技术优化、高效优质栽培技术集成、省力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在团场进行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在224团形成了院校+团场+职工的科技服务模式,促进了兵团枣业技术升级和健康发展。

(二)科技兴农,加快脱贫实效

枣产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通过研究建立了新疆盐旱区高效直播建园技术,集成了以疏枝透光、拉枝开角、叶面补肥、薄水勤浇为主的保花保果综合应用技术和以适期坐果、优枝坐果、提高C/N比、合理负载、微肥应用、地表覆盖为主的品质提升综合应用技术,自2010年以来,通过院校+团场+职工的科技服务模式,成果已在兵团4个师14个农牧团场和南疆3地州6个县的枣产业生产中直接应用,建立核心示范基地3个,并辐射推广至环塔里木盆地枣主要产区和哈密地区。

47团开展枣树树形改造与整形修剪技术培训,枣园土壤营养诊断与田问施肥管理技术培训,枣树花果管理技术示范与应用培训,枣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与示范,枣园生草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核心示范面积520亩,示范新技术4项、编印培训资料枣花果管理技术枣病虫害防控技术密植枣园幼龄树整形修剪技术示范区连续三年枣增产分别为22%22.4%11.1%,虫害连续三年控制在3%以内,枣果实品质和产量提高,劳动用工减少,达到了基本增效的效果。

2015年,以国家发行《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实施三区人才计划为契机,塔里木大学产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开始在第十四师进行科技兴农、科技扶贫工作,将院校+团场+职工科技服务模式引入科技服务工作中。2014-2016年,将建立的新疆盐旱区高效直播建园技术,保花保果和品质提升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面积94.99万亩,新增利润9.405亿元,累计实现总产值72.81亿元。47团枣园生草裁培示范800余亩,林下年效益可达16万元。带动林下养殖示范户30户,养殖禽类6万余只,经济效益达180万元。

二、产业扶贫,特色鲜明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助力枣产业发展。枣产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紧紧围绕枣品种资源引进筛选、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直播建园技术优化、高效优质栽培技术集成、省力化栽培开展研究。建立了新疆盐旱区高效直播建园技术,集成了保花保果综合应用技术和品质提升综合应用技术,促进了21世纪新建的第一个团场,第十四师224团枣产业的发展,技术成果在兵团4个师14个农牧团场和南疆3地州6个县的枣产业生产中直接应用,建立核心示范基地3个,并辐射推广至环塔里木盆地枣主要产区和哈密地区。示范推广面积94.99万亩,新增利润9.405亿元,累计实现总产值72.81亿元。

研发的枣树小开心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树体结构呈三枝开心形,解决了南疆直播建园时行距窄、株距密情况下,实现早期丰产问题。规范了密植枣园的建园技术,提高了建园整齐度。通过技术集成应用,使建园幼树平均生长量提高125.8%,一年生酸枣成苗率达97.6%,园相整齐度提高36.8%,使当地骏枣平均亩产量提高到600kg以上,平均产量提高了75.3%。通过系统研究南疆主栽枣品种骏枣、灰枣不同坐果时期果实品质变化规律、不同株型枣树产量构成因素与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关系、适期计划间伐技术解决了密植园树冠郁闭、管理费工和品质下降问题,实现了枣园持续高产优质。并确定了以增加二次枝和枣股数量为基础,利用24年生枣股坐果、半木质化枣吊结果的技术,使果实鲜果含糖量平均提高1.6%

研发的枣树圆柱形矮化密植栽培技术,树体结构简单,冠形小,呈圆柱状,易于整形,实现了高光效圆柱形枣树树形培养技术,适合南疆枣园矮化密植省力栽培和机械化管理,易于培训和推广。

在少数民族聚集团场47团建立核心示范面积1000亩,示范新技术4项、编印发放维、汉版培训资料61800余册,赠送职工农资物品1.2万元,培训技术骨干及农民1600余人次。编制并实施《枣树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红枣示范园建设及生产技术规程》《南疆密植枣园花果管理技术规程》《红枣果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出版了《新疆红枣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指导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果树工-红枣栽培(初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果树工-红枣栽培(中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推动了南疆枣产业的发展。

聚焦贫困团场脱贫攻坚,防疫助产巩固脱贫成效。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枣产业服务团队在疫情形势明显好转时,积极响应全疆复工复产号召下,为了帮扶兵团深度贫困团场---皮山农场夺取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双胜利,为皮山农场林果业提质增效国家扶贫专项的实施提供方案建议,团队负责人于今年3--6月带领团队教师和研究生共计35人次,驻点皮山农场60余天,逐连逐户指导职工实施枣园树种统一、疏密改造、树形修剪、增施有机肥等关键技术,检查敦促职工实施管理,服务指导技术面积22000余亩,手把手教,帮扶10个连队7000余职工,开展枣树提质增效技术培训38场次,每天行走枣园万余步,抢回了时间,传递了技术,确保枣产业增效增收。

创新扶贫服务模式,巩固脱贫成效。建立了院校+团场+职工的科技服务模式和示范园引领服务模式。在224团建立节水灌溉密植枣示范园4150亩,示范园实现年产值2100万元,获得利润1400万元,年新增产值500万元,使果农人均增收7.8万元。在47团推广枣园林下覆盖/养殖技术,建立--/畜复合生态种养示范园1000亩,促使农民多元增收,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多年来,团队成员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集中培训、现场示范讲解,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30余场次,培训技术骨干、职工20000余人次,技术辐射面积160余万亩。示范园建立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使南疆枣种植水平和果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基层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的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

三、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建立了院校+团场+职工的科技服务模式。224团建立了节水灌溉密植红枣示范园4150亩,红枣亩产量从100多公斤提高到了300公斤,优质红枣密植示范园实现年产值2100万元,获得利润1400万元,年新增产值500万元,使果农人均增收7.8万元。

在第一师阿拉尔推广的枣小开心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从40亩示范园推广辐射到30余万亩,2016年实现总产值达15.52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技术体系在十四师农牧团场以及阿克苏、和田等地区也得到了大面积应用推广。

枣树圆柱形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目前在温宿县十万亩节水灌溉生态林示范区阿克苏果满堂推广示范枣圆柱形矮化密植栽培技术7600亩,示范园2016年平均亩产达到800Kg,实现经济效益6080万元,在第十四师224团示范700亩,辐射面积达3万亩,产生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24团建立了院校+团场+职工的科技服务模式,2012年完成的《新疆南疆枣、梨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在224团的节水灌溉密植红枣示范园4万多亩,实现优质红枣年产值超过3.1亿元,使枣农人均增收5.8万元。其成果在十四师224团、二师25团,温宿县等地得到广泛转化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13年,为落实自治区、兵团科技特派项目,吴翠云来到四十七团进行枣树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实施密植枣园整形修剪、花果精细管理、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指导与服务。制定枣栽培模式和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枣园林下覆盖、林下生草养殖技术,集成示范/畜复合生态种养新模式47团实行枣--()生态栽培模式,种植地锦草3000亩,亩增收700多元,林下养殖的种植户超过150户,每只禽类利润20多元,一些种植户年增收上万元。

密植枣园高效优质栽培技术在十四师、一师、二师14个团场及麦盖提县、阿瓦提县、和田县等地广泛应用,建立密植枣园高效优质栽培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推广面积累计50.94万亩,实现产值超过30亿元。推广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使团场的种植水平、红枣品质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使枣农的科技意识得到了增强,为团场培养了一批技术业务精湛的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为团场优质精品枣果的打造奠定了基础。通过培训,农户们从原来的不愿意接受新技术,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新技术。优质红枣密植示范园的推广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还使该团的红枣种植水平和果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为该团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的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

四、示范带动,加大推广

密植枣园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禽(畜)生态栽培模式配套技术形成后,分别在第一师11团、第二师34团、第三师48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224团、47团建立了6个示范点,同时在南疆各团场和和田县、洛浦县等30多个地区结合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科技培训进行技术推广。201847团林下养殖辐射9个连队157名职工,共养殖32158只(鸡19658只,鸭1869只,鹅10631只),2018年种草,辐射九个连队128名职工,药草3074.2亩,苜蓿29亩。经调查药草大概一公斤13元,鹅一只平均90元,鸡、鸭一只平均70元。

枣树小开心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枣树圆柱形矮化密植栽培技术技术简单,易于推广,建园前期产量高,适于矮化密植省力化栽培,且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等特点,是产业扶贫的好模式,必将持续发展和推广。


责任编辑:塔里木大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自2004年以来,围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脱贫摘帽的根本目标,坚持扶贫大格局,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和专业优势,精心长远谋
    热度榜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