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助推新质生产力,数字电商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教育服务典型案例1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第二党支部由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组成,现有党员25人。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4年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论述为理论指导,党支部助推新质生产力,数字电商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以技能培养和创新创业为主要任务,通过教育服务,培养一支爱家乡、懂技术和能创业的乡村电商人才队伍。同时,精准定位乡村电商人才画像(如图1),即乡村电商人才须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并传承乡村文明,掌握电商技术技能,提升电商创新创业能力。

图片1
一、 案例背景
随着农村空心化、青壮年逃离乡村现象愈演愈烈,“三农问题”日益严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亟需大量乡村振兴人才,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3年9月,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础和先导,人才是根本和第一资源。在职业教育的视角下思考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就要思考如何培养人才。对于民族地区,电子商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电商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如何培养返乡、爱乡、兴乡的专业技术人才,是职业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两年,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第二党支部以教师党员为主力,在民族地区乡村现状与电商人才需求的深度调研基础上,为了解决乡村电商人才稀缺这一突出难点问题,经过充分论证思考,发挥“双高校”重点建设专业优势,提出“在数字电商驱动下,服务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电商专业建设方案,并用于实践,助推电商专业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教育服务,至今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案例描述
1、重构“文化培育全程化、技术技能模块化、创业项目精准化”的电商课程体系
重构“文化培育全程化、技术技能模块化、创业项目精准化”的电商课程体系,以培养爱家乡、懂技术、能创业的电商人才为目标,构建以文化素养为导向、专业技能为主体、创新创业项目运营及比赛为桥梁的课程体系,实施“学校+企业双主体、学生+员工双角色”双模评价模式培训内容。

图片2
2、构建“一县一策,文技并重,学创同体,生农互助”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按铜仁市辖县为单位划分实训班级,制定县域人才培养策略;立足县域特色,开发“我为家乡代言”系列文化课程和电商技术技能模块课程,提升学生技能发展的同时,将本土文化渗透在培育的全过程;以家乡农特产品为载体,实施农村电商创业;与县域政府合作,到当地开展“党旗引领,电商助农”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技能提升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图片3
3、打造乡村电商 “三阶递进,精准服务”社会服务模式
深入乡村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技术指导、品牌孵化精准服务,推动当地农民按照新手→能手→致富带头人的路径成长,如下图所示。创建铜仁电商孵化基地,从服务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实现铜仁电商示范县全覆盖。

图片4
调配党员师资到县上开展乡村电商专业建设。如下图所示,依托各县域的特色农产品实施“一县一品”策略,积极参与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启动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选派党员教师赴铜仁各个县开展帮扶工作。

图片5
三、案例实效
1、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受众广、程度深,培训师资社会认可度高。近两年,电子商务服务团队培训将近1200人次,间接带动乡村就业200余人,技能培训得到铜仁市商务局、铜仁当地培训机构的高度认可,特为我党支部电商专业直播人才孵化基地授牌。
2、电子商务技能培训模式关注多、推广实,得到广泛的报道。铜仁市商务局、铜仁市教育局、铜仁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成果经验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官网、动静贵州、梵净云天等主流网站报道50余次。
3、形成融入乡土优秀文化的电子商务人才孕育“试验田”。深耕课堂教学改革,引入铜仁本土农特产品,以电商真实平台为载体,以特色教材及在线精品课程资源为支撑,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营造乡土情境和创业氛围,携手铜仁电商协会,建成农商特色校内实训基地,开发农产品网店群、新媒体运营账号等农商特色实训项目,开展乡土文化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党旗引领,电商助农”电商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直播助农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电商大赛。
4、创建“四融通”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培育亦师亦商亦农结构化创新型教师团队。联合电商行业协会、涉农企业、县域政府,构建教师个人成长与专业建设融通、学校与企业培养融通、教育教学与创业指导融通、乡村服务实践与人才培育融通的“四融通”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引进农企专家、新乡贤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育了一支高水平“亦师亦商亦农”结构化创新型教师团队。

图片6
四、案例启示
1、提出精准人才画像,党支部开展本土文化涵育,破解学生返乡就业动力不足问题
精准定位乡村电商人才画像:“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并传承乡村文明,掌握电商技术技能,具备乡村电商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党支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文化涵育、三维多元”乡村电商人才培养新理念,制定“一县一策,文技并重,学创同体,生农互助”的动态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包含历史渊源、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铜仁本土文化价值体系及知识谱系,形成自身文化根系,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理解本土优秀文化,在反复递进的教育实践中逐步产生文化认同、内化和践行,形成返乡扎根的内驱式精神动力。
2、党支部立足乡村本土特色,开发农商教学资源,破解学生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
党支部立足铜仁文化特色与农产品资源,制定“文化培育全程化、技术技能模块化、创业项目精准化”的课程体系。以铜仁市9个县域为依托,开发“我为家乡代言”系列农商教材及资源;创立校中企,开发农产品电商运营项目;携手铜仁电商协会,建立农商特色校内外实训基地,营造乡土情境和创业氛围,提振返乡就业创业信心。深耕课堂教学改革,引入铜仁本土农特产品,以电商真实平台为载体,以特色教材及在线精品课程资源为支撑,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开展实践教学,延伸教学场景;实施“学校+企业双主体、学生+员工双角色”双模评价;提升返乡就业创业能力。
3、党支部教师党员定位亦师亦商亦农,开辟多种培养方法,破解教师技术技能薄弱问题
党支部携手政校企行四方构建“四融通”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建成“亦师亦商亦农”结构化创新型教师团队。四方协同建立铜仁电商商务孵化中心,组建集师生、行企专家于一体的动态电商师资供需库;牵头协会万人万店矩阵,拓宽教师提升技术技能的渠道。
党支部深入县域实施“一县一品”帮扶策略,建立万山区朱砂产业等特色班;实施“三层递进,精准服务”乡村电商服务,到乡村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技术指导、品牌孵化,推动当地农民按照新手→能手→致富带头人的路径成长;倒逼教师提高、探索电商技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